慈菇是什么?为什么老东莞人说“隔夜慈菇,卖田也要食”?
茨菰是长在水田里面的一种可食的植物,性微苦微麻,但做成蔬菜,是一道不错的菜肴。
广东东莞人怎样吃,那是人家的认为和方法,然我们这里有一段时间却把茨菰当成不可缺少的美食,那就是清明时节。
茨菰有大有小,一般我们采用的是小茨菰,因为小茨菰在口味上比大茨菰好些。人们洗净后,把小茨菰放进油锅里炸,熟后捞起,和着少量蒜姜葱、瘦肉烹炒,那味道可以说是独特。想做下酒菜,直接炸脆,扑鼻的香味令人拍案叫绝。
大茨菰可以切成两半,配排骨煨熟,一口茨菰一口饭,吃得开心。
有人说茨菰苦,不好吃,那是生时的味道,做熟后,苦麻的味道会自行消退。
小茨菰在我处无人栽种了,现在市场上出售的都是大茨菰,而且价格昂贵,不是逢年过节,人们很少购食。
有人把大茨菰煮熟捣成泥状,和麦面调和,放肉末,炸成金黄色,味美醇香,吃了还想吃!
如果举办一届古怪食物的评选大赛,茨菰一定榜上有名。
全世界范围内,似乎也只有中国正儿八经地拿来入菜,而且仅限定江南地区。名义上与茭白、芡实等共列“水八仙”之中,但是茨菰的爱好者远不如其它“七仙”来得多,吃不惯的朋友不在少数。
北方人知道茨菰,多是从汪曾祺先生的那篇《咸菜茨菰汤》中看来,不过即使汪先生本人,也非茨菰的铁杆粉丝,文中说,“我小时候对茨菇实在没有好感。这东西有一种苦味……真难吃”即是明证,老先生之所以后来反过来怀念得交关,无非是乡愁作祟罢了。
所以汪先生的粉丝有机会到了南方,试过茨菰后大失所望,也很常见。那股苦味,无法形容,较苦瓜又不同,确实叫初尝之人难以适应。
但茨菰的强烈个性也因此得来,沈从文先生说茨菰的格调高,就是这个缘故,不然,跟土豆又有什么分别?
一切古怪食物,皆可通过训练的过程慢慢接受。当你学会欣赏,又会渐渐吃上瘾,从此变成一个茨菰痴也有可能。
其实茨菰是名副其实的健康食物,《本草纲目》认为茨菰“达肾气、健脾胃、止泻痢、化痰、润皮毛”,是生津润肺的佳品,当今空气污染严重,大家呼吸困难,不妨多食茨菰以御之。 茨菰叶如同燕尾分叉,故又名燕尾,但不如茨菰叫得普遍,也作慈姑。多说茨菰一株产十二子,如慈姑之乳诸子,当然有点道理,但是按照“食家饭”俞沁园姐姐的说法,两个同音名字,呈现烹饪时个性的两面,更能得到我的共鸣。
猪油是茨菰的最佳拍档,做红烧肉时,可下茨菰,有了猪油的滋润,苦味收敛,变得若有若无,至少不会让人一下子逃之夭夭。炒肉片也行,半肥半瘦没问题,全是瘦肉的话,请记得另加一勺猪油。
标签: #高明更合生姜价格今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