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说今年中秋是“社后分”,请问是什么意思?有什么预兆?
古代有中秋立社的习俗,而中秋所在的月份是农历的八月份,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是以农历来计算的,所以这一天又称为“社日”。而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是以干支历来计算的。在两种历法中,中秋和秋分,都是秋天的一半。虽然,都是平分了一半,但又不会在同一天,所以,在古代民间有“分后社”和“社后分”的说法,也预示着有不同的年景!
今年的中秋节是在公历的9月10日,秋分交节时间是在公历9月23日,显然今年中秋在秋分之前了,也就是“社后分”。
那么“分后社”和“社后分”有啥说法呢?
俗语农谚有“分后社,白米遍天下”和“社后分,白米像锦墩”的说法。意思是说,秋分在“秋社日”之后的年份,年景通常比较好,粮食会获得丰收,到处都是白米,粮食价格可能相对往年较便宜。而秋分在“秋社日”的年份,年景通常不太好,粮食可能会出现歉收的情况,白米很珍贵,粮食价格可能相对往年来说要高。
而今年是“社后分”,按农谚的说法,粮食可能会出现歉收的情况。
当然,这只是根据农谚的一种说法而已,并没有科学依据。并且,农谚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不能涵盖所有地区,简单作为了解参考就可以了。
八月中秋,各种农作物陆续成熟,古代民间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团聚和庆祝丰收的节日。

中秋节又称“月夕节”及“祭月节”,源于古人对月亮的崇拜。因为这个时节,月亮正是一年中最大的时候,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到了宋代时,秋社日这天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等一些习俗。
这个时候拜土地神是来感谢土地神,对我们一年的保佑粮食获得了大丰收,被称为“秋报”!

相传在农历的八月十五是土地神升天成仙的日子,所以,古代民间有相关的一些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古人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地方叫作“社”。
今年中秋节不一般,老人说是“社后分”,是什么意思?
今年的中秋节是在公历的9月10日,秋分交节时间是在公历9月23日,显然今年中秋在秋分之前了,也就是“社后分”。
秋分是以公历来计时的,每年固定于9月22至24日。而中秋则是阴历节日,由于闰年、闰月等原因,二者的时间并不固定。有时会出现在秋分之前,有时会出现在秋分之后,有时还会出现在同一天,而不同的时间,在农村谚语中也有着特殊的说法。
俗语农谚有“中秋秋分后,年景无堪忧”;“中秋逢秋分,遍地是黄金。”“分后社,白米遍天下”和“社后分,白米像锦墩”等的说法。而今年是“社后分”,按农谚的说法,预示着农业灾荒,粮食可能会出现欠收的情况,多半会出现生活瘟疫等灾害是非年。
2022年中秋不一般,中秋出现在秋分前,中秋时节,月亮离地球最近,对地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阴生凉,代表凉气来得早,而此时尚在秋分之前,农作物尚未成熟,需要充足的光照和温度,过早的秋凉并非好事。更何况,阴还易生雨,对粮食晾晒与归仓也极其不利。按农谚的说法,预示着今年农业灾荒粮食可能会出现欠收的情况,多半会出现生活瘟疫等是非。当然这些农谚只是劳动人民从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经验,了解一下,大家有什么新的看法,可以加入讨论!
明日进七九,“七九河开,雪打七九头”有啥预兆?农村谚语咋说的?
今天是正月12日,六九的最后一天,全国大范围的雨雪天气到来,其中京津冀、新疆伊犁河谷等地区有暴雪。明天是正月13日进入七九的第1天,暴雪天气依然存在,达到了这次雨雪过程的最高峰。“雪打七九头”,究竟有什么预兆呢?
“七九”是数九天气第七的9天。我国数九的计算方法有两种:
一是冬至日即交 九。以冬至到来的那一天,作为数九的第1天,第1个9天就是“一九”,第2个9天就是“二九”,依次论推,九尽桃花开,遍地耕牛走,春耕春种开始了。
二是冬至逢壬交九。也就是冬至到来之后第一个壬日入九,算作数9的第1天。也是按照上面数九的计算方法推算,一直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
不过我国大部分地区,按照第1种方法来数九,这种方法比较的简便,而且时间相对也是比较固定的。一般天气状况基本上符合这种数九天气气候。
数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从这个数九歌里,我们可以知道七九天气非常暖和了,河里的冰冻已经融化。
明天就是七九的第1天了,正式进入了七九。根据中央气象台最新天气预报,明天我国是大范围的雨雪天气,下雪达到了顶峰。尤其是我国东北,华北,西北以及西南云贵等地区有大雪天气。七九第1天下雪究竟有什么预兆呢?看老祖宗留下的农村谚语咋说的?
农村谚语:“雪打七九头,人畜都发愁!”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雪下在了七九的第1天,这种气候带来的影响是人和家禽家畜都发愁。为什么这么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