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认为最经典的湖北方言是哪句
你认为最经典的湖北方言是哪句
其实我们湖北人通行两个动词“搞”、“搁”,“搁”这个方言湖北很多地方也用“克”、“刻”、“格”来代替,它是根据不同地方语音的轻重来使用的。武汉一带的喜欢用“格”,如“格老子”“格板妈”“格婊子”;荆州地区一般用“克”“刻”,如“克那滴刻地”。“搞”是全湖北人都喜欢用的词儿,它含有“给”“把”“弄”“打”“舀”“拿”等意思。
我以为,湖北最经典的方言,莫过于“不服周”。
楚人先祖鬻熊为三代周天子师。
其后熊绎获封,却不太满意!
爵位低——子爵!
地方差——丹阳(有丹淅、秭归、枝江、当涂多说。《括地志》载,“熊绎墓在归州秭归县)。
世人谓之,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是以楚人(今湖北、湖南为核心区)基因中,一直流淌着“不服周”的血液。
熊通僭越称王(楚武王)称,“吾先为天子师……王不加位,我自尊耳!”
楚人敢于、善于冲破传统束缚,锐意进取!
如,楚武王在政治上打破分封制固化的约束,开创“县制”,为中央集权奠定基础。
后世湖北人秉承这种精神。
除了屈原在文学史上开创“楚辞体 ”,还有青铜冶铸、木质髹漆、丝织刺绣等物质层面创新;老庄哲学、音乐(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知音……)美术以及宋赋等精神层面成就!
还有,张居正变法、武昌首义推翻帝制……
当今时代,“不服周”更体现在“不服美”。
不畏美帝国主义强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敢于斗争!
荆楚儿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个人认为最经典的湖北方言是“摩丝”。
我起初到武汉读书时,很不适应武汉的发音,就连貌美如花的“天仙们”竟然也操着一口“低粗”的口音,好像声音是从口腔和桑子眼结合那个部位发出来一样,这种声音开始听起来既感到粗野,又感到无礼。当时我第一印象就是这种说话方式太不温文尔雅了,不都说江南婉约的“软语”让人听着“熨帖”吗?后来我才知道,原来燕语莺声的“侬侬”软语是主要指长江中下游流域一带的语言。
湖北素有“九省通衢”之说,天南地北,做买做卖的人汇聚到这里,造就出浓浓的码头文化。从饮食上看,不管早、中、晚,鄂菜饮食口味包罗万象(麻、辣、咸、鲜、甜),每道菜都有各个地方菜系的影子,好像都能吃出“家乡味”。从语言上看,更能体会到码头文化的影子,当地人说话一般省略主语,动词放在第一位,比如:搞撒,走撒,搞摩丝?搞个鬼……从这种说话的习惯不难看出湖北人属于勤劳的“行动派”,动作在先,而且还有个万能动词“搞”,搞菜,搞饭,搞工作……
话回到主题上来,就是上面说的“摩丝”。有一段湖北人和北方人的对话,具体如下:“在商场,北方人在洗护柜台前浏览商品,当地售货员说了句,买摩丝?北方人回了一句,不买摩丝。售货员跟了一句,不买摩丝你看摩丝?北方人回了一句,我随便看看,没看摩丝……”这里的“摩丝”,北方人以为是发胶(摩丝),其实售货员嘴里的“摩丝”是什么的意思。
这个问题很愚蠢,根本就没有湖北话,每个地级市的方言相差很大,有的县和县的话都差别很大,比如黄石大冶话和黄石话就很不一样,没有一个黄石人听得懂,武汉话分青山话,汉口话,蔡甸话,黄陂话,新洲话,江夏话,宜昌话比较像四川话,襄阳话类似河南话,最有特点是黄冈话,类似韩国话,说起来嘴巴里像含了萝卜,哈哈。如果细分湖北方言肯定超过100种。
流弊,一条斩板子路,硬要挖了重修!
我屋里的个勺货昨天板沙,把壳鸡头(膝盖)雷紫了。
你家吃了冒?搞么事沙?出克?
个板马,外面下小雨,说:下麻汾雨;
吃辣椒不说微辣 ~ 咪咪辣;
胆子大 ~ 码倒搞;
气势足 ~ 蛮恶躁;
底气足 ~ 硬走!
叫外行~ 洋盼;叫内行 ~ 老杆;
信得足就“翻锹”,信不足就“装佯”;
偶尔发疯叫“来了神”,
认输走人叫“洗了睡”。
做事不靠谱叫:半挑子,说话不靠谱叫:嘎巴子。
熊孩子 ~ “足瞎子的”;
背时的,总是怪“萧家婆婆”;
找背锅的,总是怪“秀梅”。
生气会“毛焦火辣”,找理由是“七啊八的”;
湖北人,你打窝子的付出,
~ 一定有起篓子的收获!
标签: #毛李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