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刘瑞明
最近,以“新五年规划时期的中国”为主题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在此次论坛的诸多重大议题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就是“十三五时期”企业的创新问题。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主持下,中美两大互联网巨头马云和扎克伯格展开了深入对话,尤其是扎克伯格有关于企业创新的讨论值得人们深思。
众所周知,中国的企业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取得了快速的成长,但是,一个客观的事实是,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依然相对较差,亟需迅速提升。从客观来讲,在中国实现“十三五”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和“两个百年”愿望的过程中,企业的自主创新至关重要。
考察历史事实,可以发现,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土壤。尤其是,当前政府的各项政策未能有效提供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阻碍了自主创新的进程。一般而言,企业之所以要不断地创新,是因为如果其不能够创新的话,激烈的市场竞争将很快使得其失去竞争优势,甚至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可能。为了体现其企业家才能、获得企业家利润,企业家们就必须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破坏”活动。可见,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对于企业自主创新至关重要。
但是,由于中国是一个向成熟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其本身在市场经济运行方面存在着诸多的制度不完善现象,甚至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反市场竞争”行为,这些政策扭曲使得中国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例如,在转型过程中,为了保护地方的短期政绩,各地往往通过贸易保护、金融歧视、财政补贴等“反市场竞争”行为对于当地企业进行各类保护。从事实来考察,这些“反市场竞争”的保护政策相当于维持了当地企业的一种垄断地位,而一旦处在这样一种优势地位,则企业就失去了创新的动力。一定意义上讲,政府对本地企业的“溺爱主义”和“保护主义”损害了企业的创新精神,使得其失去了在市场竞争中茁壮成长的动力,也最终损害了经济的长远发展,使得中国迟迟不能走上自主创新型发展道路。
从这个意义上讲,转型时期中国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有着深刻的体制根源,转型时期所实施的各种“反市场竞争”政策是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原因,它们都通过不同的途径使得中国本土企业的创新动力受到削弱。因而,要想提升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不断矫正转型时期的各种扭曲性的反市场竞争政策,通过政策调整来不断改善地区市场环境,为自主创新创造优质的生存土壤,真正推动中国企业走向自主创新型道路。所幸的是,“十三五规划”中已经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破除束缚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制度障碍,优化创新政策供给,形成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成果高效转化、创新价值充分体现的体制机制”。我们相信,在一系列的制度障碍得以破除后,中国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将大幅提升,中国也必将迈进创新强国之列。(刘瑞明)
标签: #科技创新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