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爱吃辣的人为什么不怕辣屁股
习惯成自然。
首先这是南北的差异吧,气候差异太大,南方普遍偏潮湿,吃辣能有暖胃,增阳,除湿的效果!长期吃辣,身体就适应了,你如果吃辣就屁股疼,多半是体热型的人,建议多吃凉性食物呢,比如豆腐,绿豆之类的!
辣妹子辣,辣妹子辣,辣妹子从小不怕辣,丢一串辣椒送嘴巴。
吃辣吃习惯了,屁股也就耐受了,就像打拳击一样,先学会抗击打,打的多了,自身痛点也就低了。吃辣多了也就如同此理。
很多人不太习惯吃辣,或者也能吃辣,不过不太常吃。这样一旦吃个辣,或者吃个重辣,去WC上个大号,确实火辣辣。
尤其是吃川锅或者重庆火锅,外地人去吃一次,就算很能吃辣,次日拉粑粑一样火燎燎的,哎呀,那辣屁股的赶脚不能细说,不是酸爽,是辣爽。
爱吃辣的人,一旦生活中没有辣,那是食之无味,有辣才欢,辣才是日常饮食的三分味儿,一天都离不开。离开了,都不得劲。
吃辣吃到一定程度,就会非常重口。偏爱吃辣的人都有这样一种体验,就是你吃辣椒,明明吃的嘴巴冒火,呼呼哈气,但依旧停不下来,还要继续吃两口辣。
这就类似于自虐爽!在辣味十足中竟然能感受到一股快意,这是一种诱惑。人们体验到这种杀气之后,还能安然无恙,全身而退,这本身就是刺激。
那些爱吃辣的人,吃到最后都会挑战一些高辣度的辣椒,对薄皮一类的青椒还看不上眼,最起码的辣椒都要选二荆条。
这样吃辣吃下去,习以为常,身体已经接受了辣味环境,对辣已经见怪不怪,身体十分耐受,上厕所的时候,也不会有什么特别的辣屁股的感受。
这不像我们,辣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是各种辣口,也可以吃。但吃是吃下去了,屁股不耐受,随着肠道下来的刺激感,终于找到了发泄的出口。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吃辣是嘴巴爽了,倒霉的可是屁股。
甚至吃辣不耐受的,还会发生肠道问题,很多人吃辣会拉肚子,这也是辣椒吃的多了打破了肠道平衡,刺激肠道加快蠕动。这同样也会辣屁股!
那么,爱吃辣的几乎就没有这么回事,甚至也不存在辣屁股,这是一种久经辣爽之后的钝感,其实屁股是辣的,但就是无知觉。
有了这样的“抗击打”能力,当然吃辣是小菜一碟,无惧屁股,不怕辛辣!
(完)
农村汽车客运为什么越来越惨淡了?还有可能再续辉煌吗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农村汽车客运恐怕是再也没有辉煌,现在是农村客运已经是彻底失败,上车的几乎全部是老人,还不想岀钱买票,以我的老家为例,从前各乡镇都有发往长三角,珠三角的汽运班车,县城汽车站发往省外省内的汽车班次也多,更多的是发往邻县的,各镇乡的客车数量更多,但是现在是数量越来越少,经营的都是有政府补贴的,现在是私家车多,人的时间观念增强,再加上电瓶车普及,坐车的人越来越少,现在农村人提起来坐车,那就是要岀运门打工,长途大巴坐的人也少了,基本上都是坐火车出门,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吧,!
记得小时候每次在电视节目里面看到有客运车的镜头,我就以为是我外公坐车过来了,小朋友嘛,以为全世界所有的车都是同一辆车哈哈。当时的农村客运车,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农村汽车客运越来越惨淡的原因有3点,短期内很难再续辉煌。
第一,农村人口少了,很多人都去了大城市,有的人出去之后,很少再回来了,总体而言,现在农村的常住人口越来越少,很多人只是理论上的“农村人”,他们并不经常在农村居住,没有一定的农村人口支撑,农村客运当然就惨淡了。
第二,现在交通方便,很多人都有私家车,以前没得选,只有自行车,去远的地方不方便,客运几乎是唯一的选择。现在农村人的出行方式有很多,私家车自驾,电动车摩托车骑行,手机软件叫车……客运已经不是唯一的选择了。
第三,网络变发达了,以前要去其他村镇办事情,带坐车,现在很多事情在手机或者电脑上都能办妥,而且还能网络购物,就算留在农村,出门的频率也变低了,客运当然就惨淡了。
我的总结就是,农村常住人口变少了,出行方式也跟以往不同,再加上网络的兴起,这3个原因,导致了农村汽车客运越来越惨淡了,而且很难再续辉煌。你对于农村客运,有过哪些回忆欢迎一起讨论。
如果没有特殊政策扶持,可以这么说,全国80%以上农村汽车客运车主都会选择停运,很多时候是没办法,为了完成特殊任务不得已而为之。仅从市场经济来考虑,农村汽车客运所带来的票务收入是无法覆盖支出成本的,与20-30年前相比,可以说有着天壤之别。实际上,不仅仅是农村客运市场举步维艰,城市里的客运同样日子不好过,2021年12月1日,延安汽车站正式关门歇业,经历了68个年头的市区一级汽车站,却无奈选择关门。
在当时还引起了不小轰动,毕竟延安是全国旅游城市,市区一级汽车站站关闭,当地主管部门认为有损城市形象,发函要求延运集团不得关闭汽车站,结果还是如期关闭。这种趋势是无法阻挡的,作为与汽车站、运输企业打了8年多交道的人来说,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公路客运就快速跌入低谷,随后就没有崛起过,个人也是在2020年选择退出这个行业。农村公路客运为何越来越惨淡?微尘微视界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因素。
1、大环境下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截止2021年年底,我国城镇化比例已经超过64%,上海、北京、天津等地的城镇化比例甚至超过80%。城镇化比例逐步提高,表现出来的现象就是农村人口正在向城镇转移。大部分地区留守在农村的人,要么是老年人,要么是儿童,农村人口总数在减少,意味着汽车客运的基数在降低,这种情况下,客源自然跟不上。特别是平时,留在农村的就没有多少人,去集镇或者外出的人员就更少了。搞客运的想要生意好,那就得有客源,跑农村客运的一般是19座,如果上座率能够达到70%以上,那么这条班线就可以实现盈利,也就可以持续经营下去。
2、农民出行方式呈现多样化
早些年,农村客运可以说生意很好。很多时候经常超载,一辆19座的中巴车,可以坐25人以上,有时过道中也是挤满了人,遇到有人查车时,还会让提前下车,走一段路,过了检查站再上车。不过,如今这种方式就很少见了,因为农民出行的方式更多了。首先是很多人家自家购买了小轿车、三轮车、电动车、摩托车等,离集镇不远的,自己骑个车出行很方便,不用等车,时间可以自己控制。其次,网络拼车在农村也盛行,当然这种拼车不是线上下单,而是在本地的群里说一声,看有没有车子去集镇、县城、省城的,这也分流了不少客源。
3、传统定点、定时的农村客运无法满足农民的出行需求
在我们村里,直至现在依然保持着两辆班车,一辆是可以坐到集镇和县城的,另一辆是到隔壁县城的,发车时间都很早,通过家门口的时间一辆是早上6:30,另一辆是早上7:00,过了这个时间点,那就没有班车出去了,只能坐面包车或者想其他办法。对于农民出行来说,传统的农村客运灵活性有限,有时是有车出去,回来又赶不上趟,无法满足实际出行需求。农村非法运营有市场需求,很大程度上还是资源和农民的出行需求未匹配,班车5块钱可以到达的地方,包一辆面包车就可能达到50块钱。实际上,农村客运市场出现萎缩,根本上来说还是客运班线灵活性不够。
4、疫情因素加剧了农村客运惨淡现象
自从出现新冠疫情后,人们的生活方式、出行方式都有了很大变化,乘坐公共交通不再像之前那么便利了,要查验核酸检测结果、健康码等,特别是附近有异常情况的,公共交通的客流量往往断崖式下跌,有时一趟车上没有一个乘客都很正常。之前延安汽车站关门大吉,说到底还是客票收入无法覆盖支出成本,大部分地区农村客运班线票价是偏低的,而且不存在淡旺季之分,属于特殊照顾的政策,司机或者售票员也不可以中途加价,因为疫情原因导致农民乘坐公共交通意愿降低,带来的影响就是承包该线路的车主或者运输企业面临亏损,毕竟人员工资、车辆保养、保险、油费等开支是少不了的。
总的来讲,农村传统客运会在艰难中经营着,需要当地财政给予扶持补贴,为承包车主或者运输企业减轻负担。当然,还会面临着另一种转型,那就是推行农村客运公交化,比如县城附近的村庄,开通远郊公交,并入城镇公共交通体系,可以说这是农民期待的结果,农民出行的意愿自然会提升。还有的地方,农村旅游发展较好,外地游客络绎不绝,一定程度上也会提升当地农村客运班线的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