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今年的新冠性肺炎。农民还会卖光粮食吗
经过今年这次新冠状肺炎疫情,农民还会卖光粮食吗?题主之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应该是觉得现在农民没有储存粮食的习惯吧。
个人觉得,农民卖光粮食的习惯不会因为这次疫情而发生改变。
三十年前,农民主要是种植粮食作物,粮食打下来就的储存起来,家家有粮囤和盛粮食的大瓮,连盖子都是水泥的,防止老鼠和家畜糟蹋了,那可是一家人一年的口粮。
那个年代,基本是种什么吃什么,吃什么换什么。上高中时,住校的同学一周回家一次,主要是回去往学校捎煎饼,打开煎饼包袱,有的是黄色的;有的是红色的;有的是白色的,通过煎饼的颜色就能知道他们家里种的什么。那时粮食是硬通货,可以用玉米、地瓜干换大米、虾酱和咸鱼等东西。
农业生产发展到现在,种植模式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大量经济作物挤占了种植粮食的土地,种植种类变得少而精,有的负责种植粮食;有的种植蔬菜水果,有的种植花卉等等,分工变得越来越细,农产品不再是单纯的自家使用,而是成为商品,商品就需要卖出变成现金,想吃什么就再去买什么。
所以说,农民卖光粮食是农业生产模式发生变化导致的,不会因为疫情的发生而改变!
请点击关注【乡村关中】, 分享不一样的“三农”精彩。
当前,在疫情防控严峻的形势下,党员干部迅速落实防控措施,尤其是把农村地区作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战场,广大村民严防列守、织密织严疫情防控网络,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坚决执行村级疫情防控办法,努力配合疫情防控工作,所有农民都坚定信心,与疫情作坚决斗争,坚决把疫情在村庄严控到零状态。因为疫情防控工作需要,农民们都自觉待在家里,全家吃用春节期间的储备食材。那么,经过这次疫情,农民还会卖光粮食吗?作为“三农”领域民间观察员的【乡村关中】结合当前农村防疫工作现状,回答如下:
第一,农民家庭都有储备粮。
由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批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农户承包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田地大多由家中老人耕种,这是农村当前耕种田地的最基本状态。但对于每一个农民家庭来说,对于缺吃少穿的年代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因此,农民家家户户都有储备粮,真正做到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同时,现在的农民家庭,把每年生产的粮食都留够自家,出售多余的粮食,这是农民家庭最真实的做法。所以,不能说爆发了这场疫情,农民待在家里就没有粮食吃了,这是对农民家庭做出错误的判断。
第二,农民家庭从来没有卖光粮食。
其实,我们走到农民家庭就会发现,不管哪个地区的农村,不管哪家农户,每年庄稼收获的时候,农民都根据自家的人口数量、每年需要的粮食数量,都做好了充足的计划,且都留够留足了粮食供家人食用。从过去到现在,这都是农民家庭最基本的做法,从来没有出现过农民家庭在庄稼收获后,就把粮食卖光的现象。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对农村现状不了解,对农民最基本的心思不了解,也是对农村生活不了解。
总之,为了配合现在疫情防控的需要,各地农村的农民都自觉待在家里不出门,不串门,不走亲访友,没有急事不外出,严格执行疫情防控措施,全力筑牢了农村疫情防控的“防火墙”;现在,农民待在家里,粮囤里有储备的粮食,菜园里有新鲜蔬菜,吃肉家中有养殖的家禽,生活根本不用发愁,都在积极配合疫情防控工作,这就是农村当前疫情期农民家庭最基本的生活状态。
我是职业农民【乡村关中】,我们一起关注“三农”动态,解析“三农”热点,剖析“三农”万象,探索“三农”规律,推动“三农”发展。你对此有何看法?欢迎留言分享。
今年年前我和老公去街上买了80斤面粉,本来觉得老公买的太多吃不完,没想到碰到新冠病毒疫情买不到馒头,隔几天就做一次馒头,现在面粉也不多了。
由于这次疫情,估计农民会改变以往的思维,可能会囤粮以备不时之需。我姥爷快80岁的老人,他每年都会存1000斤麦子,然后剩余的卖掉换钱,让他卖光,他说不行,有粮在手,吃穿不愁。
疫情过后,农民朋友卖粮方式应该会有改变,会留足余量。
其实囤粮不囤粮都没事的,我们国家储备粮据说可以够我们吃几十年的,所以老百姓囤粮就是自己给自己的安全感,也是无可厚非的。
一般种田的农民基本都会留口粮,也就是不会卖光粮食,但也有一部分农民买米吃,因为农村碾米不方便,或小型碾米机碾的米比较碎。
对于返乡农民,柴米油盐都是要从县里、镇上购买,而今年这场突发的新型冠状肺炎恰好发生春节期间,生活受到很大影响。特别是疫情较重的地区,实行封闭式管理,村里封路,蔬菜、粮食都难出去购买,天天愁没米、没菜,而且有钱也买不到。当然,各地都有措施保障农村各家各户能有饭菜吃,如安排特定人员出行购买。
从年前回到农村已经有将近一个月了,村里种粮户基本都将粮食卖出去了,听说十月割稻时的稻谷价格123元/百斤,留到12月至1月份稻谷价格反而118元/百斤,种粮户因惜售反而亏了。当然,种粮户家里都预留了口粮,他们一般将稻谷拉到镇上的加工厂去碾米,精米率要高,因突发这场疫情,他们也没有准备很多大米,现在村里封路,没办法将稻谷拖出去碾,好在村里有小型碾米机,虽然碾的米碎,不至于像返乡农民家中一样无粮。
经过这场疫情,很多人意识到“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粮食安全要牢牢抓在自己的手里。立春过后,春耕在即,因疫情对农业生产会带来不利影响,但国家、各省及农业企业都在采取措施保障春耕,保障全面粮食、蔬菜等安全生产,确保2020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所以,请安心在家,少聚集,讲卫生,戴好口罩!另外,近日有不少农业科技报、农科院、农业企业通过网络进行直播授课,种粮户可线上学习。
云众地服务宗旨:科普种植技术知识,解决农民种植的难题。更多种植技术知识,欢迎关注【云众地】
经过今年的新冠性肺炎,农民还会卖光粮食吗?
在农村有这么一句俗语叫,"家有余粮心中不慌"。
现在的农民,决大多数还是耕种自家地的。虽说种粮食不挣钱,但现在种粮食都施行了机械化,象播种,浇水,收割,再到翻地,都是机械化,并不费多大的力气,只是到每个季节时占用两三天的时间,只要忙过这几天会再外出打工挣钱,并且家中都有老人能帮上忙。
少数不愿耕种,他们是比较年轻的一代,他们会将自家地交给父母或租给别人种。
在这样的背景下,不管发生没发生新型冠状性肺炎这个疫情,都不回把自家粮食全部卖掉的。
首先说明,在我们这里每年收一季小麦,和一季玉米。
在上有长辈思想的影响下,当然也不是决对的。会把收获小麦的一部分直接送到收粮点换取部分资金,或者再将部分小麦送到面粉加工厂,因为面粉加工厂的价格要略高一二。还有一部分小麦要放在自己家的吨里进行蓄存,等到粮食价格高时,再进行变卖,以获取更多一点的利润。
再一季的收获就是玉米。咱们都知道在城市里玉米面可是个好东西。但在农村,玉米也只是个辅助食物。在耕种时会种小一小块玉米(这个玉米是专门用来自已吃的,是比较香面比较细的一个品种)。留做自家食用,如玉米粥,整窝窝头。就象我们常说的那样,天天吃大米白面加炒菜,也吃烦了,偶尔也换换口味吃个窝窝头再加点老咸菜,生活过的也是有滋有味儿。
所以说不管今年发生新型冠性肺炎也好,还是以往没有发生也好,都不会受到多大的影响。无非就是晚上几个月再到外面去打工挣些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