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赵括这么好骗,45万大军倾巢而出跳进白起的包围圈
你可以看一下有部历史纪录片。其中有一段动画描述了最后的大决战!
当时白起进行了战略大撤退!前后边战边撤,放弃了2—3道防线,后撤了很远。并且秘密埋伏士兵于侧翼!
赵括当时的局势是手里没有余粮,必须速战速决!赵括也不是傻子,基本将军觉悟还是有的。如果一开始秦军就撤退埋伏,赵括也绝对不会上当!但在一次又一次的败退中。赵军消耗了粮草,却不断取的胜利,但杀敌较少。这样赵括的自信心也在不断增加,但却面对敌人可以随时回来,以及粮草越来越少窘境!
我猜为了追上敌军,这时候赵括不得不带领骑兵提前出发追击敌人。这样导致两个后果:骑兵和步兵脱节,没有足够的斥候(骑兵)搜寻附近地区!当他以为可以追上秦军,并给秦军致命一击,然后班师回朝的时候。秦军埋伏已经完成。等赵军步兵进入埋伏圈以后,从后面包围赵军。
至此赵军完了!
事实上,这就好像二战隆美尔和他的非洲军一样,士气高涨,步步紧逼,但后勤不足。不过隆美尔技高一筹,把两个德国师带出了,逃了回去。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题主之意,说的乃是战国时期最为恢宏惨烈的「长平之战」,赵括贸然出击,中了白起的埋伏,最终大败亏输的故事。
确实令人费2如同现今的 P2P 或民间非法集资,前期都要用高息揽储,丢几个诱饵出点血才能让人上钩。诸葛亮,韩信用计亦是如此,一败再败才能让敌人信以为真。赵括作为一军统帅,却轻易上钩,似乎坐实了其「纸上谈兵」的「千古美名」。

我们不妨先来认识一下赵括,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之子,从小喜读兵书,谈论兵法无人能敌,赵括真的只是嘴皮子功夫厉害吗?
作为名将赵奢之子,赵括的军事教育自然是一流的。赵括也曾跟随赵奢参与对秦,对齐之战,也颇有功绩,并非完全没有战场经验,赵国国君赵孝成王能将倾国之兵 40 余万交到赵括手里,也自然是有所考虑。赵括果真是无用之人。比起刚出山的诸葛亮而言,赵括的实战经验还是要丰富的多。
赵孝成王也不会作此安排。作为赵武灵王的后人,赵孝成王也不是傻子。
赵括代替廉颇作为赵军主将后,果断改变了廉颇坚守的战争策略,并根据情况调整军事将领。在长平之战最后的关键时刻,又组织大规模的军队突围,这些手段和策略能够得到调整并执行,说明其在军中是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的。
假若赵括真是「百无一用是书生」,没人买他的账,这些措施是无法落地的,这也从侧面证明了赵括在军中和赵国国内的军事地位。
「纸上谈兵」只是后人的附会,毕竟,在赵括生活的战国时期,哪里有纸?造纸术乃是东汉之后才有的事,赵括没见过纸,又怎能「纸上谈兵」?赵括莫非会穿越不成?
那么,赵括如果具有一定的军事才能,怎么会轻易掉进白起的圈套呢?这得从赵孝成王「弃廉颇上赵括」的大背景说起。
长平之战历时半年,廉颇主导的前三个月中,赵军数战不利,不得不采取防守策略。这让赵孝成王非常不满,于是便动了临阵换将的想法。
廉颇在与秦军交战的前三个月中,明确感受到了如果贸然出击,与秦军正面碰撞,赵军战斗力处于下风,不得不采取坚守策略,这种策略从军事上看是正确的。
赵孝成王考虑的却是另一种情况,那就是赵军的后勤补给问题。在长平之战后期,赵国不得不向他国借粮,这说明赵国的粮食储备和后勤出现了大问题。如果采取长期坚守策略,军中断粮,溃败也是早晚之事。既然如此,不如调整战争策略,改守为攻,放手一搏。
长平之战并不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而是秦赵两国举全国之兵的大规模的大兵团作战。秦军先后动用超过 60 万人,赵军兵力达到 45 万人,这样规模的战争对后勤的要求是极为苛刻的,秦赵两国都吃不消。
相比于赵国,秦国拥有关中和巴蜀两个大粮仓,这两地又是游离于中原诸侯之外的相对独立的战略大后方,相对稳定。加上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采取的奖励耕战策略,秦国的综合国力远在赵国之上。在这种情况下,秦国尚且吃不消,赵国的处境就可想而知。
廉颇的坚守策略,是否能坚持到底是个未知数,长期坚守对后勤的考验又极为苛刻。在此时,同样吃不消的秦国又放出了反间计,一句「我们不怕廉颇,只怕赵括」,最终赵孝成王任命赵括为赵军总指挥,替换廉颇。
(白起)
由此可见,弃廉颇上赵括,是以赵孝成王为主导,赵括的自告奋勇以及秦人反间计的推波助澜的综合作用下的结果。
秦人的反间计,并非他们真的不把赵括放在眼里,而是廉颇的坚守策略也让秦军消耗不起。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秦人要求的并不是赵军换何人为将,而是必须改变赵军坚守的战争策略,速战速决。
改变赵军的战争策略,就必须更换赵军的主将。此时廉颇在前线,赵奢已死,李牧尚未出头,秦人反间计的对象也只能是赵括,别无他人。
秦人的这种心态,其实也是赵孝成王的心态,双方都拖不起。可以说赵括正是带着赵孝成王的心态和对国内后勤情况的客观认识,再加上血气方刚,改变了廉颇的坚守策略,率军出击。
长平所处的上党地区,属多山高地,在这种山地地形情况下,赵国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来驰名天下的赵国骑兵,战斗力也自然受到限制。比起看着人头就眼冒绿光的秦国,重装步兵而言,赵国骑兵的战斗力大大折扣。
公元前 260 年农历 9 月,经历半年之久的长平之战最终结束。赵括战死,赵军投降,最终被秦将白起全部坑杀。
(赵括突围)
在长平之战的最后关头,赵括亲率精锐部队冒死突围,不幸中弩箭而亡。军中无主将,赵军顿时崩溃,此也可见赵括在赵军中的地位,赵括在赵军在,赵括亡赵军降!
赵军后勤不济,出现重大危机,改变战争策略势在必行。赵括带着赵孝成王的进攻策略赶赴长平,最终战败身死。
「纸上谈兵」之赵括,未必是一位卓越的军事统帅。但就其个人最终结局而言,我们至少可以说,赵括死得像条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