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出名的叛徒?结局又如何
来,说个最有名的叛徒!
说起叛徒,往往被人们提起就恨得牙痒痒的,可有这么一位,当了叛徒,还被后世无数人捧为“忠义千秋”。对了,就是关羽关云长。
三国演义中,曹操突袭小沛,刘备逃河北投袁绍,张飞被打散,不知所终。而后曹操挥军下邳,关羽出战,寡不敌众,被围土山。曹操惜才,命与关羽有些交情的张辽去劝降。张辽晓以厉害,关羽提出三个条件,曹操尽允,关羽随降。这个,算不算是叛徒?
为了挽回关羽当叛徒的污点,在关羽降曹之前,设计了土山约三事,事后设计了千里走单骑。千里走单骑是小说家虚构的,土山约三事是不是也是虚构的呢?其实这也是虚构的。很多网友回答过,三个条件都不靠谱,在这儿不赘述。就三国志记载,也不是关羽和曹操讲好条件投降的,而是被禽后投降的。(这里禽和擒通假)。大家想像一下,被擒后的武将,投降者决不会是悍不畏死者,视死如归人。
曹操确爱关羽其才,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官赏金。可后来关羽又叛变了,重新投奔刘备。这次的叛变是否动机那么高尚呢?也未必。曹操手下,猛将如雨。真掌权者还是曹氏和夏侯氏族人,关羽再怎么混,以降将身份是不可能终得高位的。刘备当时虽不如曹操势力大,但刘备被献帝认为皇叔,皇亲国戚,社会地位却比曹操高很多,而关羽归去,在人才匮乏的刘备处,可稳居武将之首,更有发展空间。而这一叛,竞一成就了关羽千年忠义之名。
对关羽这样的两次叛变者,你怎么看?
提到历史上的叛徒,他们往往是以一种受众人唾弃的形象存在于史书。他们有的见利忘义,出卖亲朋至交;有的贪生怕死,将国家利益拱手让人。他们的存在,完美地展现出人性中黑暗的那面。那么,历史上有哪些出名的叛徒?他们的结局又是如何呢?
提到叛徒,便不能不提到被称为“汉奸之祖”的中行说。他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汉奸,且为匈奴出谋划策,劣迹斑斑。甚至有人宣称,“汉奸”一词就是来源于匈奴人对中行说的称呼:“汉监”。那么,他有哪些事迹呢?
关于中行说的记载,见于《史记·匈奴列传》。看到这一名字,有的人可能会将其念成“Zhong xing shuo”,其实,他的名字发音同“中航悦”。中行说生活在汉文帝时期,是个太监。公元前174年左右,匈奴老上单于继位,汉文帝派遣宗室女子前往和亲,并要求中行说陪同,照顾公主的衣食起居。
中行说当然不愿意去塞北苦寒之地,于是坚决不去,汉文帝强行派遣他去,于是“说曰:‘必我行也,为汉患者。’”临行前,中行说留下狠话,如果一定让我去,我就要成为汉朝的心腹大患。汉文帝没有怎么在意,可是中行说一到达目的地,就迫不及待地投降了单于,单于很高兴,重用了他。
匈奴长期处于野蛮的状态,虽然战斗力强悍,但不管是政治还是文化方面,都远远落后于汉朝。而汉朝虽然处于守势,但社会稳定、百姓富足,这些都是匈奴人觊觎和羡慕的。于是,老上单于重用中行说来学习中原的先进文化,壮大匈奴,巩固统治。
中行说毫不保留,将汉朝先进的技术、知识都教给了匈奴人。他“教单于左右疏记,以计课其人众畜物。”在向汉朝递交文书时,他“倨傲其辞曰‘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敬问汉皇帝无恙’”,言辞傲慢无礼,轻视故国。
汉朝使臣批判匈奴制度,中行说打断说:“汉使无多言,顾汉所输匈奴缯絮米糵,令其量中,必善美而己矣,何以为言乎?且所给备善则已;不备,苦恶,则候秋孰,以骑驰蹂而稼穑耳。”羞辱汉朝给匈奴进贡,并扬言要派铁骑踏平祖国的田地。并且“日夜教单于候利害处。”将汉朝的要害告知给单于。后来,中行说病死于汉武帝时代。
与他差不多同时期的李陵,虽然也是投降匈奴,当了叛徒,其行为却完全不同。“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很受汉武帝重用,天汉二年(前99),他请令带五千步兵直取匈奴王庭,谁知正好撞见匈奴主力的数万骑兵。李陵苦战良久,虽然杀死了许多敌军,却终究寡不敌众,被迫投降。
投降匈奴后,他虽然被单于厚待,却不曾为匈奴出谋划策,在匈奴待了二十多年后也病死异乡。中行说因为不满汉文帝的安排而反叛,投敌后为匈奴鞠躬尽瘁,提出了许多对汉朝非常不利的计谋;李陵无奈之下投降,不做任何辜负祖国的行为,被杜甫称为:“是吾师。”可见,即使成为叛徒,决定历史评价的永远是其行为,而不是身份。
西北军系统最大的叛徒是汪伪“第二方面军”总司令孙良诚,这是号称冯玉祥“十三太保”和“五虎将”各一的双料心腹大将。1942年4月率部投敌,成为可耻的叛徒和汉奸,先后就任汪伪政府第二方面军司令、“开封绥靖公署主任”和“苏北绥靖公署主任”等职,影响极坏。
(孙良诚)
孙良诚是天津静海人,行武出身,1912年参加冯玉祥的部队。因作战勇敢历任团长、旅长、师长、西北军副总司令等职务,是西北军中比较能打的悍将,所部被称为系统内“铁军”,先后参加军阀混战和北伐战争,蒋冯阎中原大战期间曾经纵横河南平原,给蒋军造成不小的麻烦。
中原大战冯玉祥失败下野后,孙良诚无奈投蒋,因不受待见转回天津隐居,也曾经参加冯玉祥组织的“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失败后再回天津,属于西北军里蒋介石比较讨厌的将领。抗战爆发后,西北军残部被重庆方面顶在华北前线抗日,孙良诚出任冀察战区游击指挥官。
“倒戈将军”石友三因勾结日伪被高树勋活埋后,与蒋介石关系恶劣的孙良诚有兔死狐悲的感觉,只怕自己被借机整肃,渐生二心。不久西北军各部整编为第39集团军时,军事委员会明令以卫立煌为总司令、高树勋为代总司令、孙良诚为副总司令,但原先承诺的兼任军长一事落空,孙良诚大为不满,适西北军元老、汪伪大汉奸刘郁芬前来拉拢,双方一拍即合。
1942年春,冀察游击战区副司令、第39集团军副总司令孙良诚率部下30000余人投敌,所部被编为汪伪“和平建国军”第二方面军的两个军五个师,孙良诚由陆军中将被汪精卫提升为“上将”,孙部投降日伪,使当时的华北抗战形势雪上加霜。
(孙良诚和伪军部队)
日本投降后,孙良诚的伪军被收编为“暂编第5纵队”,在苏北地区抗拒新四军受降,而一旦国军主力到达,孙良诚部队即被吞并和缩编,白崇禧亲自到其驻地点验,将其缩编为“暂编25师”,调出扬州,驻防宿迁和睢宁地区负责治安。
淮海战役打响前,为拼湊更多的部队进行决战,蒋介石给了孙良诚107军的番号,命令他率部向徐州集结,所部在安徽阜宁被华东野战军包围,孙良诚率部缴械投诚。
(汪精卫的领章学的裕仁)
之后自告奋勇去策反西北军同僚刘汝明,随即被徐州“剿总”刘峙扣押,孙良诚将责任全部推给参谋长王瀚清,并出卖了地下党员周镐(我党著名情工),自己保住了脑袋,导致王瀚清被杀、周镐牺牲。
一无所有的孙良诚自此避居上海,1949年第三野战军攻克上海,早已被国民党抛弃的孙良诚无处可逃,乖乖被捕,1951年病死狱中。
(汪精卫孙良诚等汉奸)
标签: #安愿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