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清军相比,太平天国的武器装备如何
由于太平天国各时期的武器装备有着巨大差别,而清军也不例外。为什么呢?别看太平天国起义持续时间只有13年,但这段时间正值近代中国武器装备快速更替的时期。故而关于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成三个时间段(1851年至1852年、1853年至1859年、1860年至1864年)去看太平天国的武器装备相对清军而言到底如何。
首先看看1851年至1852年,这一时期也就是太平天国起义初期。当年洪秀全为了起兵可以说准备了多年,既然是准备多年,而这其中也包含了武器装备的筹备。而要组织庞大的起义,其武器装备不能去靠买,否则会被察觉。为了稳妥,洪秀全等人在广西等地都有自己的简易兵工厂,这些兵工厂为了不被当地清朝官员发现,他们白天就以制造农具和打铁伪装过去,当了深夜则悄悄制造兵器。而火器则只能在较为隐蔽的深山等地制造简易、老旧的火器(比如土炮、抬枪等)。但由于各种条件限制,火器数量并不多,且质量参差不齐,这使刚起义时太平军手上以冷兵器为主,包括传统的长矛与大刀。不过即便是筹备已久,太平军装备的冷兵器也仍然不乏农具作为暂时之用,诸如锄头、镰刀之类的。而在起义之后,由于太平军行军作战左冲右打,位置变动十分频繁,这期间的武器装备的补充则主要依靠从清军手上缴获,这就更使太平军武器装备参差不齐。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清军虽然在武器装备上较之西方列强有明显的差距,但对于太平天国,清军的武器装备还是占有优势的(诚然,洪秀全等人为了起义,在武器装备上筹备了多年,但和经营了200多年的清军比还是差很多)。清朝拥有自己正规的兵工厂,而当时作为清军主要力量的八旗和绿营。火器方面,清朝多地的火器普及率在50%左右,其中装备着大量鸟枪、子母炮、威远炮等。冷兵器方面,有腰刀、排刀、长矛等。
接着我们再看看1853年至1859年,这一段时间里,太平天国在长江中上游拥有了自己的一块大后方,不仅后勤有了些许保障,还通过夺取诸多战略要地缴获了大量武器,太平军的武器装备也开始了制式化。当1853年3月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后,太平军武器装备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并且结合战争形势进行了合理的编制。在天京等地也有了正规的兵工厂。就拿火器来说,太平天国有特别负责批量制造铳炮、铜炮的兵工厂(诸如兴国子药厂等等)。太平天国在武器装备发展上正式进入到了冷热兵器交替期。而且伴随着太平天国拥有了自己的水师,太平天国的水师也有自己的造船厂(诸如安庆的船炮厂)。有着一定数量的八桨快船和车轮船,当然更多战船都是在渔船的基础上进行改良。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清军在这一时期的武器装备上并没有得到多少改善,相反由于在1853年以来败仗连连,有丢失了许多重要的兵工厂。此时与太平天国作战的清军在武器装备上未必对太平军有多少优势可言。这一时期与太平军作战的湘军倒是在武器装备上购买了许多洋枪洋炮(这个时候无论是太平天国还是清朝都会通过各种渠道向西方列强购买武器装备),使湘军的武器要强于太平军,但唯一不足的是此时的湘军正处于起步和发展期,人数规模有限。而在冷兵器方面由于此时的冷兵器正在走向没落,双方在冷兵器上并无明显差距。
最后便是1860年至1864年,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段时间清军和太平军的武器装备都得到了巨大改善,这主要是受西方列强的影响。后世历史爱好者们对于清军和太平军武器装备的印象大多停留在这一阶段。不过冷兵器在这一阶段可以忽略掉了,因为无论是清军还是太平军都在跟进时代发展更加注重热兵器。先说说太平天国的武器装备,进入1860年,李秀成向江浙一带发展,由于这里离西方人的势力范围比较近,尽管英国人对太平天国有着武器上的禁令,但依然通过一些外国商人购买了许多精良的武器装备。特别是1861年太平军占领宁波后,与西方商人的军火贸易,火炮以三位数引进、枪械以四位数引进,而弹药则成吨购买。例如1862年4月,上海的一家洋行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就向太平军出售3000支枪械、近800门火炮,还有近2万发子弹和近500桶火药。此外太平天国在列强的租借地还有特别的秘密军火代理人,不仅如此,太平天国还拥有着许多“洋兄弟”,他们帮助太平军训练火器部队。1862年10月,当李秀成率部与围困天京的湘军进行交战时,刘秀成部拥有的洋枪数量达到了2万支,李秀成的卫队更是配备清一色的来复枪。
接着我们看看这个时候的清军武器装备。当1861年湘军攻克安庆后,清朝开启了洋务运动,清军的武器装备在此后得到了巨大改良,这不仅包含通过在各地建造军械所来装备新式的枪炮,也包括从海外购得的洋枪、洋炮。不过这一时期,清军有多股势力,这包括朝廷的八旗、绿营,地方的湘军、楚军、淮军等,各股力量的武器装备也都不同。这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就是李鸿章建立的淮军。由于李鸿章非常看重近代化的装备与训练,他在建立淮军之初就淘汰了老旧的抬枪、劈山炮等旧式武器,积极通过各种渠道购买洋枪洋炮(这其中就有恩菲尔德1853、米尼1857等),还聘用了许多外国人作为教官。这使淮军在1862年后成为清军中武器装备和训练水平最强的一股势力。
综上所述,在1851年至1852年,太平天国的武器装备相比清军处于劣势;1853年至1859年太平天国的武器装备上甚至略优于清军;1860年至1864年太平军和清军在武器装备上则是各有千秋。
1860年8月,李秀成率大军第一次进攻上海,在青浦大敗清军和"洋枪队。1982年初春,李秀成率五路太平军,第二次进攻上海,消灭外国侵略军"洋枪队"一个团、清军五干人,打死"洋枪队"总指挥华尔。
通过二次对外战役,太平军从"洋枪队"缴获大批洋枪洋炮,仅洋枪达二万枝以上,还有许多先进的开花大炮,以及大量弹药。
此时,太平军的武器装备大大改善,由大刀、长矛、乌统、台炮,更新为现代化新式武器。远远超过了当时大多数清军正規部队。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总体还是差了很多。
清军认为同太平军相比,他们占有三个优势,兵多,粮足,火器精良。
其中,火器精良 是拉平士气以及战术差距的唯一方法。
太平军很早就开始使用火器。
虽然金田起义时,太平军除了少量农村土火铳以外,都是冷兵器。
但随后一系列作战大败清军后,太平军缴获了不少火器。
太平军基本都是汉人,有着非常强的实用主义,不拘泥于什么洋人、奇巧淫技的观念。
只要能够打胜仗,洋枪洋炮一样使用。
随后太平洋连续攻占湖北、安徽、江苏等地,又缴获大量火器,自己也设法制作了一些土造火器,战斗力有很大提高。
到了定都南京以后,太平军占领苏州,又打开了同洋人走私武器的通道。
当时太平军出巨资让唯利是图的洋人走私洋枪洋炮,也从腐败的清军将领手中购买武器。
当时李鸿章认为,太平军每攻陷江浙一座城市,缴获的一半金银都用于购买洋枪大炮。
所以,太平洋建立了很多洋枪洋炮部队,还重金聘请一些洋人教授武器使用和制造的方法。
比如上海某个洋行,走私给太平军三千支洋枪,800门大炮还有大量的火器和子弹。
而新加坡的洋行在1年内运到太平军控制区的大炮,就有3000门。
然而,太平军的火器虽不少,但相比清军还是差的。
当时除了太平军专业洋枪洋炮部队,普通军队10个人只有二个人配有火枪。
即便是主力部队,25人往往才有2支抬枪,5支火枪,一共才7支。其余战士都是用冷兵器作战,所以火力比较弱,不是清军的对手。
湘军不太重视火器,但火器和冷兵器可以达到1:1的比例,李鸿章的淮军就更高了。后期淮军已经很少装备冷兵器,主力部队多是拿着洋枪作战。
另外,太平军火炮虽多,但性能较差,在和华尔洋枪队和后来常胜军的交手中,洋人可以用先进火炮轻松压制太平军,双方火炮射程相差太远,太平军往往是光挨打不能还手,军队很容易崩溃。
另外缺少火器的表现,就是太平军长江水师的覆灭。曾经它有数千艘民船的规模,很快就被清军水师歼灭。
原因很简单,双方舰船火炮相差太远,清军船只上面都是洋炮或者仿造的洋炮,性能优秀。而太平军船只则都是土炮甚至火枪,射程近,威力弱,在长江炮战中根本不是清军对手。
原因也很简单,太平军其实只是割据几个省的军阀,就经济实力上不能和满清相比。洋枪大炮无论购买还是自造,都要大笔金钱,谁有钱自然谁厉害。
标签: #金坛铝铸件今日价格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