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科技创新人物事迹袁隆平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科技创新人物事迹袁隆平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借旧创新的人物?
1、袁隆平的创新事例
袁隆平长期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理论研究和制种技术实践。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法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进行科学实验。1970年,与其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
1972年育成中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一号B”,次年育成了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制种技术。
1986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到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战略设想。被同行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的主要事迹和贡献?
主要事迹
1964年7月,袁老师发现了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正式启动了三系法杂交水稻研究。1966年,他整理试验成果,发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论文,打破了“水稻没有杂种优势”的理论禁区。1973年,43岁的袁老师终于在世界上首次育成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
三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和应用的成功,让国际稻作界对袁老师刮目相看。西方世界称杂交水稻是“东方魔稻”,称袁老师为“杂交水稻之父”。成功和荣誉并没有让袁老师陶醉。
科技部、农业部对袁老师的构想十分重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很快被列入了国家“863”计划,袁老师亲自担任责任专家,主持全国协作。通过9年协作攻关,两系法杂交水稻于1995年获得成功,比三系法杂交水稻增产5%—10%。
1997年,袁老师又瞄准世界水稻研究的另一个重大课题——培育“超级杂交稻”,并提出了研究的技术路线和具体实施方案。通过艰苦的努力,2000年,我国实现了超级杂交稻大面积示范平均亩产700公斤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又提前实现了平均亩产800公斤的第二期目标。
主要贡献
1、袁隆平在国内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在他撰写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杂种优势,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论与研究实践是对经典遗传学理论的挑战,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点,极大地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技术。
2、袁隆平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难题。
袁隆平的优秀事迹?
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将杂交水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而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
根据这一设想,杂交水稻每进入一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将把水稻产量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这项战略构想的提出,为中国已取得三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开发成功后开展杂交水稻新探索指明了方向。
袁隆平院士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是当代神农。50多年来,始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不懈探索,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战胜饥饿带来绿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获。他的卓越成就,不仅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
扩展资料:
人物影响
2000年5月3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网定价发行。8月,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袁隆平科技学院在湖南成立,袁隆平出任名誉院长。12月1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市。
后世评价
袁隆平热爱祖国、一心为民、造福人类的崇高品德,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同心同德的思想风范,与时俱进、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坚强意志,严以律己、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是当代中国人学习的楷模,更是新世纪呼唤的时代精神。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科技创新人物事迹袁隆平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科技创新人物事迹袁隆平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