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东汉伏波将军马援戎马一生、马革裹尸,死后却被刘秀剥夺爵位
毛泽东曾评价刘秀是:“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伟人的评价向来一语中的,但马援却是刘秀身上一个挥之不去的污点。
马援有一个名声显赫的先祖,长平之战中“纸上谈兵”的赵括(其父为马服君),还有一个不是很出名的先祖,就是汉武帝时与江充相好,后来阴谋刺杀汉武帝的马通。
所以说马援也是名门之后,但他并没有跟随占据天水的隗嚣(也是一方霸主的狠角色),也没有跟随自己的老乡,占据蜀地的公孙述(刘秀的宿敌),甚至公孙述以封侯拜将诱惑都没有留下马援,但是马援被隗嚣派去跟刘秀接触几次后,却深深地被刘秀的“王霸之气”折服,于是弃暗投明,追随了刘秀。
从这点上来看,刘秀还是相当有成就感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他最愿意看到的,更何况还是一员大将。
马援在随后的日子里为刘秀击破隗嚣献言献策,以陇西太守身份安定了刚被征服的陇西。之后又以伏波将军的身份,两征交趾击败了征侧、征贰姐妹的叛乱,甚至在六十二岁高龄仍亲自率兵征讨武陵蛮夷,誓言要“马革裹尸”,马援实现了他的愿望,在军中染病身亡。
马援虽然身死,却晚节不保,因为对行军问题产生矛盾,刘秀派人前来调查,使者却是对马援颇有怨言的驸马梁松。
当初马援生病时,梁松前来探望,故而在床边行礼,马援自恃长辈的身份没有回礼,这深深地刺痛了驸马梁松的心。终于找到机会报复的梁松到达时,马援已经病死,梁松于是添油加醋地将马援污蔑了一番。
落井下石的人什么时候都不会少,马援去世后,窦固污蔑他从交趾拉回抵御瘴气的一车薏仁米为珍珠和犀牛角等财宝。刘秀愤怒之下剥夺了马援的爵位印授。而马家不知道皇帝为什么会这么生气,甚至都不敢举行葬礼,将马援草草下葬。
光武帝刘秀除了“光复汉室”外,最著名的莫过于对开国功臣的仁慈,很多将领曾经都犯过错,刘秀一般不会深究,顶多降职处罚,而对于蒙冤的马援剥夺爵位可说是最极端的表现了,所以这也成为他光辉表面下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
后记
梁松和窦固造成了马援的冤案,马家从此一蹶不振,但马氏并没有从此消沉下去,马援的小女儿担起了振兴家族的使命。
入宫后的马氏没有儿子便从姐妹那里抢过来,没有权势便阿附于太后阴丽华,一步一步登上了皇后的位置,在她的带领下,马援的儿子们个个封侯拜将家财万贯,权倾一时。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伏波将军马援的一生:
马援,东汉初期著名军事家,出生于公元前14年,扶风郡(今陕西一带)人,曾祖父马通是汉武帝时期的大臣,父亲马仲曾官至玄武司马。
马援年少时就胸怀大志,常常想着干出一番大事业。西汉末年王莽篡政,建立新朝,天下大乱,军阀四起,马援投靠了陇西军阀隗嚣,后又投靠光武帝刘秀,为稳固东汉政权立下赫赫战功。
归顺刘秀后,马援开始南征北战。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刘秀任命马援为陇西太守,平定塞外羌族叛乱,马援率步骑兵三千余人在甘肃临洮大败羌人,斩敌数百人,俘获牛羊上万头,八千多名羌人望风而降。
公元37年,羌人再次叛乱。马援奉命率四千余人前去平乱,切断羌人水源,羌人不敢与汉军决战,首领带领几十万户人逃到塞外,剩下的人选择了投降,羌族叛乱再次被平定。
公元40年,征侧、征贰两姐妹在交趾郡起兵造反,公然与东汉为敌,交趾各部族纷纷响应,叛军在短时间内占领东汉岭南一带六十多座城池,声势浩大。
公元42年,光武帝刘秀任命马援为伏波将军,领兵平定交趾叛乱。马援领兵到达岭南后,一路势如破竹,大败交趾叛军,斩敌数千人,降者过万。公元43年,马援斩首叛军首领征侧、征贰两姐妹,平定交趾叛乱,因军功被封为新息侯。
平定交趾后,马援下令在当地立下两根铜柱作为汉朝最南的边界,并在铜柱上刻上“铜柱折,交趾灭”六个大字,警告交趾人不要毁坏铜柱。马援立铜柱的地方一般认为在现在越南中部的广平,广治一带,这两根铜柱让交趾人近百年不敢作乱,直到东汉末年中原大乱,交趾人才再次起兵造反。
公元48年,武陵郡五溪蛮发生叛乱,刘秀派武威将军刘尚前去平定叛乱,不料刘尚轻敌大意,竟然全军覆没。这时已经62岁高龄的马援请求领兵出战,公元49年马援领兵击败叛乱蛮兵,斩敌两千余人,叛军逃入深山, 据险而守。
当时天气酷热,很多汉军都染上暑疫身亡,马援也染上了疾病,但每天仍然坚持带病巡查。当时马援军中有个叫耿舒的将领,因为与马援不合,就给刘秀写信状告马援指挥不利,导致汉军受挫。
刘秀收到信后,立即派中郎将梁松前去问责马援,并代为监管军队。不过等梁松到时,马援已经病死了。这梁松也一直与马援不合,于是趁此机会大肆诬陷马援,罗列了很多莫须有的罪证,马援已死,自然没法为自己辩驳。
刘秀收到梁松罗列的马援罪证后,勃然大怒,下令收回马援新息侯的印绶,剥夺他的爵位,直到二十多年后,汉章帝上位后才得以平反,追谥“忠成”,唐朝时被列为武庙六十四将之一。
马援戎马一生,死后却被剥夺爵位,这对他来说是极不公平的,也是极其可悲的。历朝历代都不缺乏搬弄是非的小人,甚至不少朝代都亡在了一些小人手上,不过好在马援最终被平冤昭雪,还他了一个清白。
“马革裹尸”的创始人马援是东汉的开国名将,功勋卓著,以光武帝刘秀对待功臣的态度来说,马援应该有一个很理想的结局才对,可这个马援因一个问题让刘秀忌恨上,落了个战死后家人战战兢兢去皇宫请罪,草草下葬的结局。
马援是西汉末至东汉初年著名军事家,战国名将赵奢的后人,三国时期马超的先人,东汉开国功臣之一。新朝末年,天下大乱,马援先为陇右军阀隗嚣的属下,后归顺光武帝刘秀,为刘秀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天下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东征西讨,西破羌人,南征交趾,官至伏波将军,因功封新息侯,被人尊称为"马伏波"。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气概都是出自马援,甚得后人的崇敬。但是马援既然为刘秀立下了赫赫战功,却不但没有登上云台二十八将,反而在去世后被剥夺了爵位。
马援大半生都在"安边"战事中度过。为国尽忠,殒命疆场,实现了马革裹尸、不死床箦的志愿。他忠勤国事,令人钦佩。然而,却在他死后引起了政治风暴,给当世以及后世带来最大的震惊。东汉光武帝刘秀不同于他的先祖刘邦实行“狡兔死、走狗烹”,刘秀对于功臣,恩德厚重,在东汉王朝建立后,给功臣以崇高的地位,保他们身家平安,同时性情平和,不轻易动怒,但却在马援事情上不依不饶,失去常态,实在令人费解。历史上随经无数史学家考证,当时刘秀动怒的真正原因已无法精确了解,我想大概和马援的性格和经历有关。
马援平定隗嚣,平定公孙述,在北方抵抗匈奴,在南方击破交趾民变,可以说是战功赫赫,这时最好的选择难道不是“功成、明就、身退”吗!在南方武陵蛮起兵时,刘秀怜惜马援年老,不允许他出征,马援却坚决请缨,并立下马革裹尸的誓言。此时,天下已经安定,马援也已功成名就,按刘秀的想法,马援应该保全自己的身体,在家享福,却非要去出征,实在有些不知好歹,难道是贪图战争中的掳掠利益?所以马援死后,梁松上书说马援曾搜刮了一车珍珠文犀运回(实为当地的薏苡果实硕大,马援班师回京时,就拉了满满一车,准备用来做种子)。刘秀立刻就相信了。
再就是马援出身高贵,当世无匹,与最初和刘秀地位相等的成国皇帝公孙述、陇西军阀隗嚣都是朋友,曾同榻而眠,共商天下大势。而马原不但叛离而去,却返回头攻击二人,所以没有人再和马援做朋友。当时东汉政权主要集中在南阳郡人的圈子里,马援不属于任何一个圈子,不像别的将领有同乡、有患难之交,盘根错节。除了孤傲之外什么都没有,还经常贬低别人来成就自己的名声,与梁松的结怨就是马援在训诫自己的子侄时,把梁松作为反面典型,而使梁松怀恨。
马援在东汉初期功勋大臣中,只有孤傲、寒冷,除了忠心外,什么都没有,马援的最大的罪过可能就是太过严正,性格保守死要面子,太过注重自己的名声,最终惹烦了汉光武帝刘秀。
刘秀是个以宽仁和不杀功臣闻名于史册的东汉开国皇帝,连吴汉那种经常破坏他计划的人都能得到宽恕和轻罚,单独就对写一封家信的马援如此刻薄寡恩,原因大概就是马援伤了刘秀的脸面,让刘秀不好看。马援写信用例子教育家人没有错,死后爵位被剥夺,还不能葬进祖坟确实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刘秀也表示委屈,我好好躺着当我的皇帝非要让我中枪,搞得我脸面掉在地上让人踩,我不收拾你难消心头之恨,所以说这起纠葛,很难分公平对错。
标签: #广平县24小时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