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赏析宋词名篇《点绛唇·燕雁无心》
这是我最喜欢宋词之一。有时候我的脑子里经常单曲循环他的这首词,特别是他的: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我在读这首词的时候,总是莫名其妙地陷入一种寂寞和悲伤之中,我认为,读这首词,然后听着小刚的寂寞沙洲冷,简直就是绝配了!不知道读者朋友以为然否?
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词: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宋代:姜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我用现代诗的形式,试着翻译一下,事实上,想翻译好那就是徒劳的。因为,姜夔的词历来被认为有两大特点,一是清空,二是骚雅。清空学的是苏东坡,骚雅学的是辛弃疾,他把两个最伟大的词人的风格,集于一身,可见姜夔的词的妙处。
翻译:
苦寒之地的鸿雁,
南方就是他的远方。
秋风中,他们随心所欲的飘荡。
太湖西边的云,穿上了彩色的霓裳。
鸿雁,随着云的方向
隐没在太湖之上。
黄昏中几座黑色的山峰
他们商量着下点雨吧
去打发这无边的凄凉。
第四桥边,
隐士陆龟蒙的影子
在秋风中游荡
我多想,和天随子一起
和太湖一起
终老他乡。
陆龟蒙和时间一起老去,
只有我独自凭栏,
看柳树在秋风中悲伤!
其实这首词就是写给他的偶像陆龟蒙的。姜夔去拜访范成大的时候,路过陆龟蒙的隐居处,大发感慨,而写了这一首千古名词。姜夔是个性格异常敏感的才子,他十四岁就失去了家庭,一直在江湖流浪,考试也没有考上,在合肥喜欢了两个姐妹花的姑娘,但最后爱情无疾而终。姜夔的一生,都是在流浪,所以他的词一般都有忧伤的气氛在其中。
所以说,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决定文风,这就是对姜夔一生最好的解释!
原作:
点绛唇·燕雁无心
丁未冬过吴松作 宋·姜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姜夔(kuí) ,号白石道人,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姜夔少年生活孤苦贫穷,屡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有没有成功,一生不曾做官,转徙于江湖之中,依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的作品以空灵含蓄著称,作品中抒发了虽流落江湖,但不忘君国的思想,既有苦闷心情,又是超凡脱俗、卓尔不群。其作品特点与他漂泊的生活有很大关系,这首《点绛唇·燕雁无心》也是在探访诗友时,路过自己最欣赏的唐朝诗人陆龟蒙(自号天随子)生前隐居之地吴松时所作。
将这首词多读几篇,你就会感受到作者明显的吊古怀今的情怀,无心随云去的雁和清苦的山,映照出了作者对远方的向往和心中淡淡的忧伤。上半片是以景寓情,下半片由是通过回忆前人,而感叹自己的处境。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北方的鸿雁,自由地、无拘无束地,随着太湖西边上空悠荡漂浮的白云,优雅地向南飞去。“无心”两字写大雁的自由自在,却流露出作者心中的积郁和向往,其实是有苦心的。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则借物写人,冬天的山峰是凋零的,显得那么清瘦愁苦,以至于商量着要在黄昏时下一场雨。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山而反衬作者的忧伤的情绪,仿佛要酝酿一场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第四桥边是我所仰慕的天随子陆龟蒙生前长期隐居的地方,我多么想随他一起,在这里长住。这进一步反映了作者愿意像天随子一样,过着无拘无束自由生活的愿望。
“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可今天又怎么样呢,像天随子那样豁达、洒脱的生活的人物又在什么地方呢?“今何许”三字从怀古转回到现实。现在,我独自一人靠着栏杆怀古,虽是心驰神往,但我眼前能看到的只是在风中零乱飘舞的残枝败柳。怀古意犹未尽,现实却不胜凄凉。在表达怀念古人、伤时忧世情怀的同时,也寄寓了自己不得志的身世之感。
这首词是姜夔的代表作之一,从虚处写景入手,将个人情怀表达的淋漓尽致,又通过怀古写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道尽了作者孤云野鹤般的个性,不愧为词中瑰宝,历来广受好评也就不奇怪了。
谢谢您的邀请。姜夔《点绛唇 -丁未冬过吴松作》:淳熙十四年(1187),由杨万里介绍,词人前往苏州见范成大。这首词作于途经吴兴之时。在一个秋雨潇潇的日子里,词人凭栏远眺,有感于自己困顿落拓的身世,顿时生出厌倦尘世的念头,不禁想要随陆龟蒙而去,披蓑戴笠泛舟寒江度过一生。但古人已逝,词人只能空自怀想,感时伤今。上:写景,景中又寓情。将"燕雁",''数峰''拟人化,大雁自在飞翔在云间,在满怀心事的词人看来这快活的大雁是无心的,此一笔衬出词人心情的沉重。数峰清苦,这也是词人的感觉,雨中的群山显得凄清愁苦,其实不过是词人内心愁苦罢了。下:直接抒情。在首二句中,词人便直接胸臆,呼喊道要随陆龟蒙同住甘泉桥边。"今何许"三句感叹无穷。陆龟蒙这样的人如今安在?眼前除了那长短不齐的柳条被西风吹得乱舞,什么也没有,境界凄苦之极。(姜夔(1155一1221),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看你是想要怎么赏,如果按照文言→白话文的“翻译式”赏析,那看看别的答主的回答即可。但如果想真正了解、且能接受稍微深入点的姿势的朋友,可以接着往下看。
很多朋友对这首词的认知却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曲解:
王国维《人间词话》: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但实际上这首《点绛唇》确实是南宋小词中难得一见的精品,王氏早年所做的《人间词话》只是当时年少而作,少年文人锐意激烈,自然文中多有偏颇和误导(晚年王国维自己都不大愿意承认自己写过《人间词话》),往下,我们就来看看这首词到底为什么好。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此词是丁末年冬,姜夔过陆龟蒙晚年隐居之地(吴松)时,感古怀今所作。
其实诗词人作诗,尤其是这种【见景怀古】的诗词,其实大多套路都是如此:先写令人羡慕的【景】或【物】,然后对比自己的不愉快,然后才兴起感概并引出下文。《点绛唇》也是如此:
起句“燕雁无心”,点时节,冬日正值群雁南飞之际,这里的“燕雁”不是指燕子和大雁,而是指【燕(yān)雁】,即北方幽燕地区的大雁,我们可以理解成【北雁】;所谓无心,即自由自然,没有人类的心机苟营,随着时节自然迁徙,次句【太湖西畔随云】,【随云去】自有【超脱】的意思,姜夔强行【感花溅泪】,将大雁南飞视作【无心而超脱】,人家超脱了,剩下了谁?剩下了自己眼巴巴的看着------我超脱不了,因为【有心】、因为【执着】,随即北雁南飞而去,视线也随之牵扯回来,转到眼前之‘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卓人月《词统》:“商略”二字,诞妙。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白石长调之妙,冠绝南宋.......令读者吊古伤今,不能自止,洵推绝调。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一句历代拱手拜服,都认为是姜夔【格调高绝】之代表,但可惜的是,自近代以降,大家都统一以“诞妙”,“洵推绝调”等玄乎到不行的字眼来赏析------好在那根本不说,让你们自己瞎猜.....
(从左至右为俞伯平、俞樾、俞殿云)
唯有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中稍作了解释“欲雨而待“商略”,“商略”而在“清苦”之“数峰”,乃词人幽渺之思。”什么叫“幽渺之思”呢?说白了就是异于正常人的想象力,山峰之“清苦”、之“商略”其妙处在【通感】,王国维所谓的【终隔一层】其实就是说姜夔对景物的描写不真实,但恰恰是这种情绪化的摹写更带出了作者与环境的共鸣,这其实是带有长调式的写法,王国维当时只当成是北宋小令来看,自然是觉得【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其次呢,这里“苦”、“雨”两韵都是上声,连两上声,从音节上于拗怒之中,层叠韵脚,又通过句式的变化增强了余韵,就算从今音读起来,也颇有阴沉欲雨的{积闷}之感。
下片则过入主题,呼应首句。【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
- “第四桥边”,说的是吴江城的甘泉桥,因为这口泉排名第四,所以这座桥也就叫做“第四桥边”。
- 天随,即天随子陆龟蒙,姜夔的两大偶像之一(另外一个是杜牧),姜夔在《扬州慢》一词中表示“三生杜牧”;又在《除夜》诗中表示自己是“三生定是陆天随”,其仰慕之情溢于言表。
作者想如陆龟蒙一起浪迹天涯,基情一生,就像【燕雁】一般【无心】而【随云去】。有的朋友可能会疑问了,“就像【燕雁】一般【无心】而【随云去】”这样的解释是不是过于牵强了?词里也没提到自己要像【燕雁】啊------这点就是诗词的特点所在了,很多时候诗词中都是互相关联的,在不同的诗词中需要【互相参看】的,就比如此处。陆龟蒙有首诗就自比大雁。
陆龟蒙《孤雁》:“我生天地间,独作南宾雁。”
非但如此,陆龟蒙写的关于大雁的诗很多,姜夔在起句以“燕雁”领起,其实就已经为下文陆龟蒙的出现张本了。
其次,【拟共】二字,就将古人【天随子】和作者【姜夔】跨越时空的基情共通了,所谓【俯仰今古】便是如此,上片取的景物,如“大雁迁徙”、“数峰清苦”等都是古今未变之景物,唯一不同的是作者和古人之间跨越时空的【换位】。在这种古今时空错位中,作者不免生出【今何许】这种‘今夕是何夕’的恍惚感,直到结局,才逼出“凭栏怀古”,并以“残柳参差舞”作结语。
沈祖棻在<宋词赏析>中提到此处是‘力透纸背’,但实际上这里是“以小见大”以“轻写重”的笔法:柳树本是纤弱,但经年风雨摩挲,便成了“残柳”;于西风中又是“参差舞”的萧条之状,全词俯仰古今的沧桑变化全在“柳之残”“舞之参差”,反衬之中自然悲壮苍凉。
以上,其实姜夔的高处,并不是在所谓的格调高绝,而是那种脱胎于辛弃疾的独特风格,如【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参见与【斜阳却在,烟柳断肠处】一般,但姜夔自是少了辛弃疾的军旅气的豪迈,却又更多了一层【顾影自怜】的哀怨。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标签: #延安市子长县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