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什么面可以号称天下第一面
天下第一面,我国已经有了。不仅如此,还有了权威的前十名。武汉热干面位列第一,如果用“天下第一面”的说法,除此之外,再没有官方依据。
那还是2013年6月,我国的面条多年争论有了结果,官方组织了大评判活动,当场排定各地面条的江湖名次。该活动叫做“中国首届面条节”,中字头的节日,还是首届。由国家商务部和中国饭店协会组织举办,美国、日本和韩国都有参加,国内32个省派了代表队,3000多家参评企业,参评的面条500余种。经过既定程序,最后评选出前十名:武汉热干面、北京炸酱面、山西刀削面、兰州拉面、四川担担面、杭州片儿川、昆山奥灶面、镇江锅盖面、吉林延吉冷面。
评选活动后,本来应该平息了面条的多年争议,没想到争论更热烈。为什么大郑州烩面没有?为什么历史最悠久的臊子面没有?为什么biangbiang面没有......
要知道有记载的历史,最早的臊子面都3000多年历史,喇家遗址考古新发现了距今4000多年的面条实物。我国的面条不完全统计就1200多种,单单陕西都过百种。想想从中评出前十名,实在是捅了马蜂窝。
按着我的看法,每一种面条都有问鼎第一的资格,包括老母亲的手擀面,芝麻叶下出来,给点油盐,在我今生记忆里比过所有的面条。所以,这次全国范围的大评比,真正的意义应该不在于谁好谁差,而是弘扬我国丰富的面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各地的面条特色,丰富自己的饮食知识。至于本题的答案,就按着这次大会的权威结果吧,武汉热干面第一。我老家信阳,信阳市的热干面源于武汉,经过本土化,比武汉的正宗货好吃。
古语说:食无定味,适口者珍。每个人的口味都和他的生长环境与区域有直接关系,非说那个面天下第一,不科学。我就说我最喜欢的面吧。
最喜欢的北京炸酱面,一碗做得特别地道的“小碗干炸儿”、肉的肥瘦比例、肉与酱的比例都要合适。菜码至少四样,掐菜、黄瓜丝、萝卜缨、芹菜沫;蒜更是必不可少的。往往是面一上桌,吃面的动静稀里糊噜地气吞山河,加上“咔嚓、咔嚓”咬大蒜的声音,那叫一个过瘾。
其实,北京炸酱面做法简单。好就好在这地方。调料简单,因为复杂的调味会破坏里面的自然香味。
食物最讲究的是本味,最好的做法是简单又能吃出美味!而红透世界的金枪鱼、黑鱼子酱就是简单生食的,这很像张艺谋拍的那个《英雄》,一个真正剑客的第一境界是剑锋;第二境界是剑气;第三境界,也是最高境界是------无剑!直接比间接更接近事物的本原,这八成是许多菜品简加工的哲学依据。美国作家丽莎·茵·普兰特的风靡世界的著作《简单生活》,又为现代菜肴诠释了一把:简单生活,去除生活中一切冗杂。一种返朴归真的生活,是一种不需要奢华不需要包装的生活简单。
我认为这就是老北京炸酱面的妙处!
凡是离开故土的商业化面条,都不能称为天下第一面,如果非得从吃口上选出天下第一面,除了新疆拉条子拌面,其它所有的面都不足挂齿。老王已经在问答中无数次提及新疆拌面了,也不差这一回了。
所谓的中国十大面,除了兰州本土拉面以技术性取胜外,不说青海化隆的,其他地区的面,除了擀面可以在乡土气息上胜出一筹,其余的面只能算一般般,诸位不要不服。更不要提什么意大利面条了,不会吃面的才选择这个面。
新疆拉条子不像兰州拉面,行了不说兰州拉面,说兰州牛肉面那样和面,添加拉面剂,过去加蓬草灰,新疆拉条子就是天然面粉加盐,升级版就加个鸡蛋和面。技术性一开始很难,多做几次就自然掌握了。
新疆拌面是咱们国家六分之一大地的主食之一,四十多个民族的最爱,也是最商业化的本土面食,是新疆餐饮的标志性符号。它说第二,有面敢说第一那真是大言不惭。
面条爽滑弹牙,配菜醇香浓郁,丰富无比,菜香面香芳氛,咸鲜爽口,还可以加面,用新新人类的流行词,那真是Q弹!唯一缺点就是太贵,就连兰州拉面馆最贵的招牌都是新疆拌面哦。
至于新疆拌面到底什么吃口,你随便在新疆找个拌面馆,维族人开的,回族人开的都可以,一吃,倾心爱恋,再吃此生不爱它面,百闻不如一见,千吹万吹不如新疆过油肉拌面!亚克西!
首先说明一点我是江淮人士。家乡以水稻种植为主。辅以少量小麦,玉米等农作物。所以是以米饭为主食的。小时候粮食产量少。而且小麦产量更加少的可怜,这么形容一下就是一家五口人全年小麦也就50斤面。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整个村口粮都不够吃的。有的家庭开垦的荒山多就能多种点小麦。我们家父辈兄弟十来个。我爷爷把田地分给他们的时候就不多了。所以小时候看见别人家能吃上一碗面条那是非常的羡慕。虽然面不是那么的白。这里也许就要问了,你们以米饭为主那吃米饭啊干什么要吃面条呢?呵呵那是因为水稻也少一天只能吃2顿饭。上午10点一顿稀饭,下午4-5点一顿稀饭。记得有天晚上妈妈点着煤油灯在桌子上擀面条。那一顿面条吃的是最香的。那味道永远记得。现在社会生活水平高了……在外面在也吃不到那种味道。吃不到那种香味。
天下第一面应该是:妈妈做的手擀面。😘😘😘😘😘😘秋季播种,麦子冬眠,春天生长,夏季收割,在经过十天的晾晒,精挑细选的麦子,在磨面一风吹的粗粮面,深井的凉水和面,在经过发酵,用老槐树做的擀面杖,擀压30分钟,擀压成2毫米的厚度,手工叠成4层,用生铁大刀切成12毫米宽的薄片,然后撒上生面粉,然后架起大铁锅,用杂木的干柴,大火烧开井水,这个时候,剥细葱,切细段,生抽,香油,熟黑芝麻,等水开后,放面条,开2滚,面条起锅,盛碗,在大树底下坐到石梁滚上吃吧!😘😘😘😍😘😍😘妈妈做的手擀面……不服来挑战
你所在的城市有没有特有的面条?是什么
你好,我是@豆子漫谈,我老家是山西的,山西特有的面条种类太多了,光是我从小吃到大的,就不下十种。毕竟,“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这句话不是白说的。
山西面条种类过多,不能一一列举,就说几种最出名的吧。
(刀削面)
一、刀削面
说到山西,没有人会想不到刀削面。刀削面作为中国著名的五大面食之一,自然是名不虚传。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越嚼越香是其特色。《素食说略》中记载:“面和硬……以快刀削细长薄片,入滚水煮出,用汤或卤浇食,甚有别趣。”
说起刀削面的由来,大家可能不太了解。据说当时是元朝,蒙古鞑靼侵占中原以后,为了防止人们起义造反,就收缴了厨刀这些金属。规定十户一刀,每家做饭都只能轮流使用刀子。
一天一老婆子和好了面,就让老汉去拿刀切面,结果老汉去第一家没取到,去第二家说刚被取走。老汉没办法就往回走,回家路上捡到了一块铁片。老婆子见老汉没取来刀子就着急了,老汉随手就把手里的铁片给了老婆子,说就用这个做。老婆子试了试,铁片软而薄,根本没办法切。老汉说切不动就砍,老婆子一试果真行,刀削面也就被发明了出来。
我小时候我妈做刀削面,都是用特定的弧状铁片刀削出来的,两边薄,中间厚,棱角分明。再加上自家的“臊子”,特别好吃。
现在要想吃刀削面,都是去刀削面馆点一碗,因为自己做过于麻烦。不但需要活恰到好处的面团,还得有削面的技术,但不得不说,刀削面,只是观看做的过程,就是一种享受了。(刀削面)
二、拨鱼儿
说起拨鱼儿,可能就没有刀削面那么出名了。可是拨鱼儿在山西人的家里,还是十分受欢迎的,原因无他,简单方便易上手,有时候都不受器材限制。有一根筷子,就能做成的美食,非拨鱼儿莫属了。
拨鱼儿的由来也是非常有趣,据说唐朝贞观年间,皇上李世民的的一个叔妹,叫做世故,在绵山修行。她一边修行,一边为附近村民治病。有一次为一个老婆婆医病,到了饭点需要做饭。但是世故出身高贵,并不会做饭,和面时,软了加面,硬了加水,结果还是太软了。
她急中生智,就拿一尖头木棍把面往水里拨,竟然成功拨成了面条。老婆婆问面叫什么名字,世姑听错,以为问自己名字,就说出乳名“八姑”,老婆婆误听成“拨股”,于是有了“拨股面”。这面做的时候像是游鱼入水,所以又叫“拨鱼儿”,又因为是木棍剔出,两头尖,也叫“剔尖”。
拨鱼儿方便易做,基本上人人都能上手。面粉加水和成稀软的面团,放在碗或者盘子里。左手拿碗,右手筷子,沸水锅前,右手顺着碗边拨出面团,就是一条拨鱼儿。
拨鱼儿也能加不同的菜做成不同的风味,但是我尤其喜欢清汤煮出来的拨鱼儿,加一筷子自家做的咸菜,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三、猫耳朵
猫耳朵,又称“捻疙瘩”、“馎饦”。《齐民要术》曾记载“馎饦,挼如大指许,二寸一断,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极薄,皆急火逐沸煮熟,非直光白可爱,亦自华美殊常。”
这讲的就是猫耳朵的做法了,把面和好后,搓成一指头粗的面条,揪指头大点一块,在盆边上一压一捻,再在水里大火煮熟,就成了一碗猫耳朵。
猫耳朵做法比拨鱼儿还要简单,但是传说可不简单。据说猫耳朵得名与乾隆皇帝有关,乾隆微服私访,在山西遇上下雨,恰巧当时在一农民家里,赶上了饭点。农家姑娘就做了捻疙瘩,乾隆吃了很高兴,就问叫什么名字。姑娘胆子小,顺手指了猫的耳朵,猫耳朵就得名了。(猫耳朵)
四、饸饹面
饸饹面,又叫河捞面,这种面的历史悠久,在《水浒传》中,王婆的口中就成说过“河捞子”。记得小时候看《康熙微服私访记》,张国立饰演的康熙微服时,就曾为店家改过错字饸饹。
饸饹面做法必须依靠特定工具,做面时,把工具,也就是饸饹床架在锅上,把和好的面放在压面器里,使用人力,让面团自然成为面条。
饸饹虽然需要工具,但是只要有机器,做法非常简单,所以山西的面馆里,总也少不了饸饹的身影。(饸饹)
除此之外,山西还有刀拨面、莜面鱼鱼、臊子面、擦疙瘩、抿蝌蚪、和子饭等等面条,感觉几千字都写不完。老舍先生曾称赞山西的拨鱼儿还有猫耳朵,“驼峰熊掌岂堪夸,拨鱼猫耳实且华”足以见得山西面食的美味了。各位想吃的话,可以去山西走一趟。
(莜面鱼鱼)
标签: #蒙城蒜苔价格今日行情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