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王玄策征服的天竺是现在什么地方
古代佛教的发源地印度,称天竺。几千年前,当地达毗荼人建立了自己的文明。公元前十四世纪,雅利安人从中亚高原南下,由印度西北山囗进入印度河和恒河两岸,从事农牧渔猎,成立各个氏族组成的部落,驱逐达毗荼人,统治了印度大陆。公元前六世纪,印度形成十六个国家,以王国为主,也有贵族共和制国家。公元前二世纪,中国和印度就开始交往。公元六十五年,统治中国的东汉王朝派人到印度去取经求佛,并为前来中国传经布道的印度高僧竺法兰和迦叶摩腾在洛阳建造第一座佛寺,就是今天旅游胜地白马寺。
到了唐朝,中国和印度文化交流日益扩大,开始建立外交关系。公元六四七年,唐朝派外交官王玄策出使印度的玛达卡国,等王玄策一行万里迢迢到达那里,与中国友好的玛达卡国国王西达迪提亚病故,大臣阿尔裘那夺了最高权力,自立为王。他将唐朝外交使团全部关押,宣布与中国为敌。王玄策逃走,到尼泊尔王国借铁骑七千,进军玛达卡国,大败数万敌军,活捉阿尔裘那,使唐朝和玛达卡国重归于好。第二年王玄策再次出使天竺,却因印度北部与唐朝友好的戒日王病故,另一个君王阿祖那公开反唐,荼毒当地百姓,将王玄策囚禁起来。王玄策又一次成功逃脱,向尼泊尔和吐蕃借兵,消灭了阿祖那的势力,恢复了中印的交通。
引言
提起天竺,大家首先能够想到的应该就是《西游记》了吧。御弟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在徒弟们的护卫之下到西天求取真经。
故事中唐僧最后的目的地是西天大雷音寺,而天竺国则是从大唐,前往大雷音寺的一个必经之地。
《西游记》是依托大唐高僧唐玄奘为原型而进行创作的。历史上,唐玄奘真正求取真经的地方就是天竺国。
分析
- 王玄策与天竺国
在中国几千年的战争史中,李唐王朝与天竺国之战的规模实在是排不上号。无论是作战动员还是军事部署,这场战争在军事史上并没有什么经典。如果说,要找到一个特点的话,那就是王玄策对天竺国一战属于代理人战争。
1、王玄策与中天竺国的交恶
战争开始之前,王玄策的身份是大唐的特使。去天竺并非是要跟他们打仗,而是以睦邻友好的态度要去和中天竺做朋友。
可事与愿违,中天竺国恰恰在王玄策去的时候发生了一些事情。他们的管理者发生了变化,中天竺王尸罗逸多在这段时间里死了,大臣那伏帝阿罗那顺篡位。
这个老兄篡位之后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拒绝了王玄策等人的出使。不仅仅是拒绝,还劫掠了王玄策等人所带的财物,更过分的是把王玄策一行给擒获了。就这样,那伏帝阿罗那顺彻底把王玄策得罪死了。
2、逃离and征服
被擒获的王玄策可不会坐以待毙。他选择了最朴素,最简单的办法——逃。只要能够逃离天竺,终有一日要报仇雪耻。
于是王玄策成功了,事实证明这个国家的人的愚蠢不是今天才有的,而是从千年之前就有了。逃离后的王玄策并没有回到大唐。
或许在王玄策的眼中,天竺乃是蕞尔小国根本不必大唐出手。他要是真的回大唐把这里的事情告诉了那位天可汗,他自己也觉得丢人,他选择去了吐蕃:
玄策脱身宵遁,抵吐蕃西境,以书征邻国兵,吐蕃遣精锐千二百人、泥婆国遣七千馀骑赴之。
看到了吧,王玄策都没跟朝廷做申请,直接擅自做主就要从吐蕃和泥婆国调兵。从这件事上我们也能看出来一些东西。
当时的李唐王朝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之大,即便是一个臣子还不是特别重要的臣子都可以从这些国家调兵,关键是他们还听了。
同时也可以看出,在李世民统治的李唐王朝里,胆大豪横的官员比比皆是,要知道这种使臣的级别官位并不高。而王玄策在此之前并没有什么指挥作战的经验。可问题就是,我虽然没有经验,但我就是敢做。
就这样,王玄策带着吐蕃和泥婆国的不足一万人开始了复仇军事活动。最终的结果恐怕连王玄策都不敢想象:
玄策与副使蒋师仁率二国兵进至中天竺国城,连战三日,大破之,斩首三千余级,赴水溺死者且万人,阿罗那顺弃城而遁,师仁进擒获之。虏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三万余头匹。于是天竺震惧,俘阿罗那顺以归。
顺利,简直太顺利了。中天竺国与王玄策带来的代理人兵团的作战结果是败!败!败!
- 天竺国与王玄策所征服的中天竺
对于天竺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史记》中,那个时候的天竺还不叫天竺,他的名字叫身毒。
汉王朝与当时的身毒是有着不少交流的。根据《汉书》中所记载,大汉王朝与身毒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比较频繁:
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
《后汉书》中,出现了天竺这个词,但并不广泛。到了唐朝,天竺才开始被广泛称呼,一直到唐玄奘取经之后,天竺才逐渐被改称为印度。
天竺是一个统称,它并非是一个国家。而是当时的中国以及其他东亚国家对现在的印度和印度次大陆国家的一个统称。
完整的天竺由东、南、西、北、中五天竺共同组成的。其中单拿出来一个,都是当时的一个大国,加上它有佛教发源地这个护体加成,轻易没有人去去找他的麻烦。
王玄策敢不上报朝廷,就凭着向吐蕃和泥婆国借的不足一万的兵力向中天竺发动进攻,还最终获胜,其胆略绝非常人能比。要知道,王玄策攻打的中天竺是中天竺的巅峰时刻:
武德中,国大乱,王尸罗逸多勒兵战无前,象不弛鞍,士不释甲,因讨四天竺,皆北面臣之。
王玄策进攻的时候,尸罗逸多是刚死了没多久,中天竺根本都没来的及衰败。通过“四天竺,皆北面臣之”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天竺基本上是统一了天竺全境的。
那么,王玄策在征服中天竺的作战中,除了击败了中天竺是否还有征服了其余四天竺呢?通过《新唐书》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东天竺王尸鸠摩送牛马三万馈军,及弓、刀、宝缨络。迦没路国献异物,并上地图,请老子象。
由此可见,东天竺此时所表现的态度是支持王玄策的。但东天竺的支持行为是发生在王玄策击败了中天竺主力,继续对余部进行追击时候的事情。
东天竺此时支持,是因为折服于王玄策的强悍,还是因为要反抗中天竺还是因为对阿罗那顺的不满我们不知道他的内心波动。但我们可以看出,起码此时的东天竺在表面上已经被王玄策所征服。
击败了中天竺后,王玄策并没有受到大唐的足够重视。或许是因为大唐实在不觉得中天竺有重要,或许是因为同时期大唐的军事表现太牛了,总之王玄策最后只是被擢玄策朝散大夫。
而在这之后,王玄策的主要工作依旧是出使天竺。据历史记载,王玄策的一生中,总共有四次出使天竺的经历。
在外交与军事的双重手段下,王玄策同天竺的交锋中,又取得了怎样的成绩呢:乾封三年,五天竺皆来朝。
毫无疑问,通过王玄策的努力,加之大唐的威势,天竺全境曾在一段时间内被征服了。
结语
题目中说的王玄策所征服的天竺,个人觉得可以从两个时间段去看待。
第一个时间段,是军事作战阶段,王玄策征服的就是中天竺,也就是现在的今拉加普坦那东半、中央诸州、中央印度州、联合州及孟加拉州之大半。
第二个时间段是军事作战后,王玄策通过外交手段所征服的天竺,也就是所谓五天竺,其中包含现在的印度以及印度周边的次大陆国家。
而印度这个国家,在我看来,从千年之前就有着一个臭毛病,一个难以改掉的臭毛病:他们爱惹事,但是平息不了事。每次惹事完之后,都要挨揍。
标签: #弩车之王单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