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仗 电台

0471tv.com 6 0

为什么德国最终会被苏联打败

苏德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空前惨烈的一场战争,给苏德两国以及东欧各国都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口伤亡,最终以苏联的胜利而告终应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的选择。

硬仗 电台 - 真时天下

苏联的疆域

首先,苏联占据了绝对的天时。

苏德战争爆发前,尽管德国已经吞并了半个波兰,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控制了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以及半个法国,入侵了丹麦和挪威。整个西欧和中欧不是直接控制就是附庸于德国。二战前德国的扩张

德国的经济实力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资源也十分丰富。但是和苏联相比,德国的资源还是非常匮乏,特别是石油资源,是德国的硬伤,除了罗马尼亚的油气,德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油田。而苏联作为当时世界的领土大国,资源丰富,人口众多,与德国相比,占据着天时上的优势。轴心国势力最大时期

苏德战争爆发后,可以说不管是前期德国占据优势的时期,还是后期苏联发起反攻的阶段,一到战争的关键时刻,苏联的人力资源优势就会提现的淋漓尽致。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战役中,德军基本上都是以少打多,发起进攻,失败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苏德战争

除此之外,苏联资源上的优势也让他们的飞机和坦克优势十分明显,尽管单兵作战,苏联的坦克优势并不大,但是苏联最大的优势就在于群狼。二战中,苏联最困难的时候,飞机年产量都在2万架以上,是德国的两倍,这样巨大的优势,成为了压垮德国的关键。

其次,苏联在地利上也占据绝对的优势。

一方面,苏联的气候是他们最好的武器。秋季的阴雨绵绵,让德军的坦克在泥泞的东欧平原上难以施展自身的优势,冬季的严寒让德军士兵甚至拉不动枪栓,开不动战车。而苏军每到关键时候,都能以逸待劳,在自己的防御工事里,在自己熟悉的楼房中阻击德军。1941年的冬天,德军在莫斯科城下损兵折将,1942年的冬天,德军又在斯大林格勒损失惨重。苏德战争

另一方面,苏联国土辽阔,西部国境线如同喇叭一样,德军在进入苏联国土之后,战线迅速拉长,很快就遇到了兵力不足的困境,进而在随后的一系列战役中都因为分兵造成无法集中主力与苏军一战。尽管苏联丢失了几乎整个西部工业区,丢失了众多的城市,但是苏联的防御纵深实在是辽阔,这是他们取胜的关键之一。苏军反攻

最后,苏联在人和上也占据优势。

虽然在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与西方的关系并不融洽,二战爆发后,因为东方战线的问题,英美国家和苏联的关系一度十分冷淡。但是苏德战争中,苏联毕竟是防御方,而德国毕竟是侵略一方。尽管传说中苏联也有一个所谓的“大雷雨计划”,但是那毕竟只是传说而已,真假难测。

与此同时,在领导人物的水平,希特勒与斯大林也是有差距的,斯大林的铁血,冷酷,甚至是无情,让苏军的每一次胜利几乎都是建立在巨大的伤亡和损失之上,这也是德国无法与之抗衡的。并且苏联在战争爆发后,得到了英美等国的支援,得到了大量的物资支持。攻克柏林

总的来说,苏联辽阔的国土,丰富的资源,众多的人口,是他们取胜的根本关键,同时,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与领导人物的铁腕也是他们取胜的重要原因,一切的一切结合在一起,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可以说苏联都是完胜,获得最后的胜利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相关图片来源于网络,徽南城意头条号,谈历史地理,说人文教育,看社会百态,聊地方发展,喜欢小编文章的朋友欢迎点赞与关注!)

说假话已经习惯了;脸红心跳不?!没有盟军的援助和策应单凭苏联孤军奋战会取得胜利?!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功劳却说是苏联斯大林一个人的功劳?开战前大清洗运动苏联冤死了很多人材知道不?也正因为如此希特勒才敢大举进功苏联。

三个主要原因,三个次要原因

第一个主要原因,苏联拥有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不惜一切代价抵抗到底的决心和钢铁般的意志。之所以把这一条列在第一位是因为苏联在卫国战争中差点被消灭百分之八十的军队和百分之七十的工业,但依然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打赢了莫斯科保卫战并开启了反攻之路。

第二个主要原因,德国的工业体系无法支撑超过其承受能力的远距离补给和恶劣地理条件下的大规模补给。德国在整个二战中,几乎占领了除英国外的全部欧洲工业区,但这依然不能跟上军队的推进速度,导致前线始终处于补给劣势。

第三个主要原因,德国没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整合占领区,人力、工业在掠夺中被大规模浪费了,这直接导致占领区的生产能力低下,转运能力无法得到提升。

第一个次要原因,美国对苏联的租借法案,客观上加速了苏联的工业体系恢复,为苏联缩短战争时间提供了较大的帮助。

第二个次要原因,德国的政治上的内斗,参谋部和国防部之间的分歧,统帅部和前线的分歧,德国空军和德国陆军以及党卫军之间的分歧导致德国前线作战部队始终不能获得必须和必要的支持,甚至在自相矛盾的命令下作战。

第三个次要原因,德军缺乏攻坚能力和城市防御战能力,德国几乎没有一场攻坚战和城市防御战成功,虽然德军拥有极其出色的机动作战能力,但在堡垒化的城市面前总是碰的头破血流,继而被苏军一路砸核桃砸到了柏林。

主要败在后勤上。

在进攻英法联军时,因为法国的面积不大,加上西欧发达的基础设施,使得纳粹德国的后勤压力并不大。

但是进攻苏联时,他们才发现,自己进入的土地是何等广沃,但是道路条件又是何等的落后。

因为两国的铁路不同,纳粹德国的铁路部门又是一通胡搞,弄得运输效率大幅减低。

国内的工厂也没有转入战时机制,当战争拖入冬季时,很多德军手里连御寒的大衣都没有,非战斗减员急速上升。

苏联挺过最艰难的时刻后,开始逐步的反击。不过他们缺乏机动力量,美援卡车到来以后,才解决这些问题。

在伤亡大量有生力量之后,苏联的军队越来越重视技术兵种。武器的产量也得到完全释放,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某个师在渡河时损失了大量武器,其后补充的数量甚至还超过原有。

而美国参战以后,持续对德国战略轰炸。虽然德国工厂的产量一直增加,但是四面楚歌之下,兵员损失得更多,失败只是时间问题了。

感谢大本营邀请!

在苏德战争中,德国纳粹之败,是它选错了对手,打败他的前苏联,事实上具备着打败任何强大国家侵略的实力,也算德国选对时机,正逢苏联大清洗运动还未正式结束,没有正常的战争准备,才有它初期可以炫耀世界战争史的辉煌战绩。否则它不是撞铁板,就是跳陷阱被剿灭!

老铁一直认为,直到今天以前的世界,所有主要国家的国防力量建设都显示出一个特点,这就是,陆缘国家的武装力量建设,无论是其战略战术还是武器装备乃至兵员作战素养,无不以增强陆上作战实力为主,这是基于它无论采取自卫的守势战略还是扩张性攻势战略,此前的目标对象绝大多数来自陆上;而海缘国家则正好与之相对应。(只有那个腐朽无能的大清王朝,把那些庞大的GDP全部消耗在统治阶级的奢糜腐朽生活上,以致其不论是对陆对海全部是有量无力,不堪一击!)。

所以在两个国力对等分别来自陆、海缘国家的陆海军作战实力就有极大差别,可惜被种族意识和政治意识搅浑了脑子的希特勒,却选择了与德国相同的陆缘国家,而且其综合国力、民族风格,国家体制都远远强于自己的苏联为对手,就等于是自己作死。

苏、德两国的较量,除众所周知的综合国力巨大差距而外,还有更关键的两项实力差距让德国必败!

一. 战斗民族为了打败对手的侵略敢于牺牲宝贵的财富,敢于献出鲜血乃至生命。两百年前为了打败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大军的侵略,俄罗斯民族在库图佐夫元帅率领下,一把火烧掉了自己一座莫斯科城而致拿破仑大军惨败;苏德战争最后一战的柏林战役,面对就在眼前的胜利,仍有30多万苏军官兵没有选择活着去享受经过4年奋勇杀才得来的胜利果实,而是选择为了胜利去牺牲!这种情操说说容易,但落到自己脑袋上,至少对老铁来说是个绝对艰难的选择!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国家体制为其带具有决定性的战争实力。这种体制成为人民大众的国家凝聚力、执行力、行动力的关键因素。列宁勒战役在全城被围近九百天的情况下,饥饿、严寒、德军的轰炸,使列宁格勒的人口从近百万锐减到十万,但却仍在为前线挖堑壕,修工事、送给养弹药、救护伤员。这种情况在此前的世界战争史上,除了苏联,任何其他国家都做不到;

人说苏军兵力源源不绝,但在苏军部队序列里,有两百多万女战士也在跟强悍的德军殊死拚杀;都说苏军的重装备源源不绝的开上战场碾压德军,但在其后方工厂的生产线上有多少老人和儿童,也在拚命工作才生产出几万架战机对敌作战,几万辆坦克向敌人冲锋。这也是苏联当年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实力。之所以当年只有苏联可以做到如此,就因为苏联的社会体制焕发出的国家凝聚力、执行力、行动力,才给苏联创造出如此强大的战斗力。

所以二战中,曾经横扫欧洲的德军坦克的滾滚铁流,能够败给已在初期闪击中遭受巨大损失的苏联,除了它远差于苏联的国土疆域、人口基数、自然资源、工业产能甚至包括气侯等综合国力外,更重要的还有民族的战斗意志、国家的执行力、行动力及凝聚力。在实力如此悬殊的条件下,那个战争狂人希特勒去进攻苏联,岂不是自己找死?

标签: #硬仗 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