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泰斗马三立大师的艺术造诣到了什么地步

0471tv.com50

相声泰斗马三立大师的艺术造诣到了什么地步

相声拼到最后拼的是文化,这点在马三立大师那里得到最好的印证。

马三立毕业于天津市汇文中学,现在汇文中学也是天津市重点中学,而在解放前能够念到中学毕业的少得可怜,全国只有百分之十的人识字。很多民国大师都是小学或者中学毕业,比如钱穆就是中学辍学,梁漱溟也只有中学学历。

如果换算成今天的学历含金量,马三立老爷子最低也是985大学的本科文凭,妥妥的一线人才了。

相声泰斗马三立大师的艺术造诣到了什么地步 - 真时天下

当然现在一些新派相声大宗师的粉丝门徒,最爱叫嚣低文凭就够了,重要的是张口既来的段子跟碎片知识,能把人逗乐才是有文化。

更可笑的是有些粉丝以讹传讹,非要说马老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以此证明自家偶像文化简直逆了天。

所以说相声拼到最后靠文化,而没文化的人就只能拼怎么造谣了。

马老接受的教育,让他能够跟所有同行拼文化,而且最后都能稳定胜出。

比如用自己的名字抓梗,马老可以在舞台上说“三条腿的马儿立不稳”,逗大家一乐。但到了正经场合,马老就能说出“立功,立德,立言,此乃三立也”的名句,这就是文化。

马老年轻时经历太多坎坷,被袁文会逼着演反串丑角,后来又被迫去撂地,这些阅历让他眼界开阔,而且对于市井生活有了深刻的体会。马氏相声非常善于刻画市井小人物形象,包袱也非常接地气,即使整个段子只有一个包袱,马老也能凭着自己高超的表演,以及语言节奏的掌控力,让你听得津津有味,到最后捧腹大笑。

相比现在动不动就洒狗血,张嘴就是下三路的媚俗相声,马氏相声的俗显得格外雅致,也更加老少咸宜。

马氏相声影响的不光是相声观众,对于整座天津城的影响都是巨大的。逗你玩儿、千货公司、挠挠、马大哈、挂票、马喜澡、嗝屁着凉了~~这些词汇都进入了天津人的记忆里面,成为了这座城市的魂。

而那些靠挤眉弄眼使怪相讲下三路包袱火起来的顶流,估计在粉丝圈子里也没法流传太久,等到流量退去,剩下的就只有空空如也的脑子,以及一地的炉灰渣子。

放眼整个相声界,真正做到“三立”的,也只有马老一人。

立功,给相声界留下了不少传世之作,以及马氏相声的表演技法。

立德,无人不宗马,这就是马老德行的最好证明。

立言,我们是说相声,不是出洋相,出怪声,这种逗乐不是我们,那根本不可笑!这是马老留给相声界后辈最宝贵的一句话,可惜已经被粉丝经济给摧毁了。

综上,马老的艺术造诣,是这个日渐走偏的行业永远无法超越的一座大山,现在无法超越,将来更加无法超越,因为目前的走势来看,相声以后就会变成舞台滑稽戏了,跟语言艺术一毛钱关系都没有。那些为了流量和热度的年轻相声演员,正在积极的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马三立被称为相声泰斗是改革开放以后。因为他是他那一辈硕果仅存的佼佼者!马老是相声界当时学历最高的演员。这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马三立是个天生的相声演员。精通相声的各项基本功,但又不卖弄!以“活”使的“干净”著称。且马先生的人品更令人称道,这点在相声界无人否认。就连隐隐被誉为建国后相声第一人的侯宝林教授都称赞有加。马先生应该还是中国民间办养老机构的先驱。马老先生应了那句老话“先做人,后做事。”老先生的相声说的好,为人更需要相声界学习。

谢谢邀请,听清风说一说马三立先生。

马三立是相声界的泰斗,辈分最高,人品最好,一辈子兢兢业业,给观众带来无数的欢乐,是最受人尊敬的老艺术家。

马先生创作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经典相声作品,比如开粥厂,夸住宅,卖挂票,逗你玩等等等。

帅卖怪坏,马老占一个怪字,说、逗俱佳,柳活稍微差那么一点,不过瑕不掩瑜。就凭马先生的说口足以傲视群雄,江湖无出其右者。

马三立先生的儿子马志明,江湖人称少马爷,继续了马派的相声特色,要说成就也非常高。马爷、少马爷这爷俩可以跟东晋的书法家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相媲美,可惜的是马家第三代在相声上已经断了传承,真是一大遗憾。少马爷年龄不小了,希望他老人家长命百岁,争取再多给观众说几段。

我是叶舞清风,武侠评书小说作者,喜欢白眉大侠、龙虎风云会后续故事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看小说连载。

平时说到相声大师,一般人都会想起侯宝林和马三立;而如果说到相声泰斗,那只有一个人选,就是马三立。

按理说论建国之后相声演员的地位,包括艺术地位和综合地位,马三立尽管比侯宝林辈分大,但他平时一般都在天津,是比不上久居首都的侯宝林的。不过在很多观众的心目中,马三立代表的是更为亲近的市井文化,他的相声作品里说的更多是老百姓的事情,因此也感觉马三立的形象容易让人接近。

从民间形象这一点上来说,侯宝林是比不上马三立的。马三立关于平民百姓的相声作品非常多,而且多是第一人称来表演,这也使得舞台上那个人物既像他本人又不太像,让人好感倍增。论天分和表演能力,马三立也许是赶不上侯宝林的,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他更值得爱戴。

三个事业阶段

马三立的表演分为三个重要部分,一部分是传统相声,一部分是新相声,还有一部分是晚年的单口相声。

马三立曾经再创作和表演过200多段传统相声,其中经他的表演很多都成为经典之作,包括《文章会》、《开粥厂》、《夸住宅》等等。建国之后马三立表演过很多新时代作品,包括《买猴儿》、《开会迷》、《十点钟开始》等等。其中马三立塑造的马大哈的人物,成为中国喜剧史上的典型人物。

而到了晚年,马三立一般都独自上台演出,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单口相声和笑话的创编上,《逗你玩》等小段小则小矣,但听来让人感觉回味无穷。

特有的表演节奏

从中能够看出,马三立表演的多少以说为主的相声,他有时候也会学唱几句京剧,但比起侯宝林的演唱相差不少;他在表演中也经常使用贯口,比如《开粥厂》和《夸住宅》,当他并不以语速极快见长,起码比如李伯祥的嘴皮子还不够利索。

也就是说,马三立的表演其实是有短板的,不像侯宝林等人那样全面,但他在说和逗方面的功夫和魅力,也不是一般相声演员所能企及。

马三立的表演非常平实,与观众距离比较近,娓娓道来,像叙家常。除了说,马三立也特别注意表情变化和肢体动作,融入自身个性化的表演,用自嘲的方式反讽小市民身上普遍存在的人性通病,但同时又表现出几分可爱。

很多观众也许都对马三立的表演方式印象深刻,就是他的表演看似没有准词,一句话翻来覆去说,像是没有准备好似的。其实不是这样,马三立对表演台词非常讲究,哪怕是重复和口吃,都是事先想明白才那么说的。这是他特有的表演节奏,尤其到年老之后更是如此,有人想照着他的样子学习,也只是学一个皮毛。

相声不是出洋相

在很大程度上,相声都是表演节奏的艺术,马三立非常重视表演节奏,也留下了太多的经典作品。

马三立的艺术和艺德都堪称典范,他尤其对相声的艺术性非常看重,曾经说过我们说相声不是完全逗乐,不是出洋相,演员要有自己的艺术追求。

娱乐答不休,我是郑捕头。欢迎关注。

首先说马三爷在舞台上的表演技巧。

马家相声在说学逗唱里占一个“说”字,不提马三爷,单说其子少马爷和粉丝高峰,都把“说”的艺术展现出了相当高的水平。

马三爷的“说”,尤其擅长叙述故事和大段贯口。叙述故事讲究的是铺平垫稳、严丝合缝,以相当高的叙述技巧把观众带入故事之中,以至于在铺纲阶段即便没有什么笑料,观众也能听得进去,最后的包袱和铺纲相辅相成、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贯口更是马三爷的特点,无论《开粥厂》还是《白事会》,又包括《十点钟开始》,马三爷的贯口已经做到了信手拈来炉火纯青的地步。不急不躁、不温不火、起承转合,气口、节奏、语气配合身段使相,简直是贯口的教科书。现在有的演员的贯口,看着卖力气,语速也快,但观众心里想得却是“你快别说了,我怕你累死”。贯口不是越快越好,听得是尺寸气口,即便是年过古稀,马三爷也能做到举重若轻的把成本大套的贯口背好,这是童子功,这是几十年的艺术积淀。

有人说马三爷的“死纲死口”是失去了相声本身即兴发挥的精髓,其实不然。作为旧社会撂地出身的艺人,不会随机应变、不会抓现挂还能有饭?马家相声就是这么规矩严谨,该说的一句不落,不该说的一句不多,您自己体会体会这有多难。

马三立、郭荣启、赵佩茹版的《扒马褂》,一直被奉为行业范本。可是现在许多人听不进去,也包括以台风火爆著称的年轻演员。“你让疯狗屁呲了”,这样的话都在舞台上说,还竟然有人跟着捧。

当然,关于马三爷的传说就更多了。

少马爷说过一个经典故事。马三爷和张庆森去电台说《大上寿》,电台经理想要一份《报菜名》里的菜单子。马三爷赶场演出非常繁忙,没时间写。于是就要来纸笔,一边和张庆森说着《大上寿》,一边就把菜单子写了下来。这一心二用也是天赋,也是熟能生巧。

别忘了,从六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中期,因为某些原因马三爷没有登台说过相声。而这个年纪正是相声演员的黄金年龄,就这么荒废了。在农场背着贯口聊以自慰,即便是跌入艺术生涯的谷底怹也没放弃相声。

最后用怹一句话结尾吧,也希望更多的观众能琢磨琢磨这句话。

用出怪声、使怪相、超刺激这样的手法来让人发笑,这根本不可笑。我不是那样。

标签: #即兴演讲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