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因小失大的故事有哪些

0471tv.com60

中国历史上因小失大的故事有哪些

看你怎么衡量大小了,

比如,如果你是皇帝,给外族称臣,你就可以坐稳皇位,你要选择要骨气,拒绝称臣,外族分分钟灭了你,哪个小哪个大?

后唐李从珂就是这样的人

李从珂做了皇帝,契丹来跟他和谈,请求把公主嫁过去,这样契丹帮他震慑拥兵自重的石敬瑭。

李从珂也同意了,但是,枢密直学士薛文遇对他说,“你以天子之尊,屈身侍奉夷狄,不觉得羞辱吗?再说,如果他们真的要你把公主嫁过去,到时你怎么办?”。

李从珂听完后,虎躯一震,认为很有道理,把支持他和亲的大臣呵斥一通,“你们这些人,有没有一点骨气?堂堂中华男儿,安能摧眉折腰事蛮夷?把我未成年的姑娘送到戈壁滩给野人欺负。。。”

于是李从珂硬气的回绝了。

契丹一看,嘿,小子,你牛,你硬气是吧?

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给契丹,请求契丹出兵。

李从珂卒,后唐灭亡。

李从珂临死前说,我见此物(薛文遇),几乎肉颤,恨不拔刀刺死了他!

有啊。长平之战,就是典型的因小失大。

长平之战爆发的原因。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地区,切断了上党郡与韩国其他地区的联系。成了孤零零的一块飞地。相守肯定是守不住的。

韩国国君一看事已至此,干脆把上党郡送给秦国算了,希望以此换取秦国罢兵。结果上党郡的郡守冯亭还是个暴脾气,不愿意投降秦国,直接带着上当十七座城池,投降了赵国。

中国历史上因小失大的故事有哪些 - 真时天下

赵国君臣为此争论不休,平阳君赵豹主张不接受上党郡,认为接受它带来的灾祸比利益大得多。平原君赵胜则主张接受上党郡,他说,动用百万大军,经年累月攻打,也攻不下一座城池,现在白白获得十七座城池,这是大利,不能错过有机会。

赵豹的话有道理吗?有。因为赵国接受上党郡,秦国肯定不肯罢休,一定会攻打赵国。到时候兵连祸结,结果难以预料。

赵胜的话有道理吗?有。因为十七座城池确实太宝贵了。错过机会,再想夺取,势比登天。赵胜也考虑到秦国的进攻,他推荐廉颇来防御秦国。

秦国果然大怒,发兵攻打上党郡和赵国。长平之战爆发。

到这里,一切都没有问题。

问题是,长平之战中,赵王一系列昏招,导致45万赵军被坑杀,赵国差点亡国。

从结果看,赵国接受上党郡,确实是因小失大。

所有失败的经历都有因小失大的原因在其中,这对我们今后的做人做事是有警示作用的。
朱元璋剧照

朱元璋赶走了元朝军队以后,面临陈友谅和张士诚的联合进攻,可是陈友谅兵多将广没有把朱元璋和张士诚放在眼里,与张士诚的联合也只是通知一声,根本没有认识到合围的重要性。
陈友谅剧照

而张士诚这边更扯淡,大局未稳就想着当皇帝,搞登基加冕,这时候他的谋士里有个姓罗的就坚决反对这个时候固步自封,一来断了与陈友谅的联合,二来坐山观虎斗错失消灭对方、壮大自己的大好机会,今后无论朱陈哪一方胜利,最后肯定要讨伐张士诚,到那时连回旋的余地都没有了。

张士诚想当皇帝想疯了根本不听姓罗的建议,不过没有因为生气取了姓罗的性命,将他辞退了事,结果果不出所料朱元璋打败陈友谅以后,修养生息的第二年就南下把张士诚这个因小失大的家伙一锅端,这时候那个姓罗的跑到北边又做了几年幕僚,后来回到家里搞写作,书名叫《三国演义》,其实里面很多故事是虚构的,诸葛亮也有作者自己的影子,但是都很有道理,符合兵法对战局的发生和发展的判断。
因小失大的张士诚剧照

标签: #文公小学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