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央视戏曲频道老是播那几出戏
现在的戏剧团演的是古装戏都是老年人爱着的,年轻人不想看,毛泽东时代在革命样板戏的带领下,推陈出新,推出了许多新的现代戏曲。比如杜鹃山等等,深受中青年人的欢迎。改革后现代戏不见了踪影,老戏年轻人又不看,所以戏剧在不断地衰竭各地的剧团都亏损严重,如果能推出一些现代戏曲向朝阳沟一样现代戏,就能吸引很多的年轻人,让戏曲大放光彩
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央视戏曲频道翻过来调过去真的就那几出戏别的戏还好点,评剧最惨,多少年如一日的就播一个白派,别的派都不播,而且播白派还就播一个人主演的都是王冠丽。别的派,别的演员都很难看到。
对这个答题,笔者深有感悟,个人见解,应题而答。
笔者晚上看手机、写点创作,习惯带看电视,正常情况下,确定的3个频道是央视9套(纪录)、10套(科教)、11套(戏曲)。
这戏曲频道盛播不衰的大多是京剧老板(音配像),“范瑞娟、袁雪芬”主演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播过;“王文娟、徐玉兰”主演的越剧电影《红楼梦》却很少播过;黄梅戏电影都是60年前“严凤英”演的《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附马》;
八零版的《龙女》却没播过,可能“龙女”的饰演者“马兰”早年已退出了黄梅戏舞台,没有必要再树她的形象了。
也有可能是版权的问题,老版的演员大多已寿寝,而新版的演员还要播放提成。
象歌剧电影《刘三姐》也停播了一年多,可能这里的故事情节与现在时代的背景有出入;另一原因,“刘三姐”有几句对歌的台词含有刻薄、侮辱人格的倾向,不适合当前注重礼仪的教育形象。可前几天戏曲频道在黄金时间又播映了一次《刘三姐》,有些事叫人难猜。
因为没几个剧团在剧场里演戏了,如电视剧《装台》里的秦腔剧团,没人去剧场看戏,没票房收入,发不出工资,面临倒闭,还能演什么新戏?
旧社会,京剧团都是私人班子,演的好唱的好,有人看有人听,才可维持下去。解放后,公私合营,私人剧团成了国营剧团。文革时期,传统剧不能演,只有几个现代样板戏,电影院反复播放这几个戏拍的电影,电台反复播放这几个戏的唱段,唱的再好听,老百姓也听腻了。
改革开放,八十年代,传统戏复兴。可好景不长,随着电视机的普及,老百姓不必去剧场,在家也可看戏。剧场逐渐变成门可罗雀。市场经济,许多剧团倒闭,剧场拆除,建成商场、商品房。如今想看戏,也找不到剧场了。现如今,看电视机的人也少了,电视机都成了摆设,中央台戏剧频道老播的那几出戏,也没几个人看了。
这个问题我原来也留心过,确实是这样,我想原因可能有几个:
一,因为央视是主流媒体,一到国家重大纪念活动时,必须要跟上国家的纪念活动,例如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建国70周年,还有今年的建党100周年等,每当这个时候宣传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代的剧目就轮番播出,像京剧样板戏,朝阳沟等。
二,现在的剧团以生存为基本思想,所以很少有创作出的新剧目,像前几年我在我们省会剧院看的河北梆子《李保国》、《戎冠秀》等,就是很好的新剧目,但是剧团为了生存,还是以多演出传统剧目为主,很少抽时间排演新剧目。即使新剧目也以剧场卖票为主,不愿意在公共媒体上播出。
黑龙江下雪了吗?一般什么时候才会下雪
黑龙江有的地方下了有的地方没下,像我们这饶河,就没下,几乎就是下雪了站不住就没有了,按理说每年这个时候都是雪很大,很厚,玩雪滑冰的时候,可是今年我们这没下雪,江也没封住,不下雪吧,外面非常的冷,哪个风刮到脸上很疼,下雪了就不会这样了。现在我就盼着下雪呢,干净还不是嘎嘎冷,要不然这样一出去太冷了,刺骨的冷。快点下雪吧,哟好领孩子滑雪玩啊
标签: #龙江98.1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