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相声,大家还知道哪些曲艺形式呢
中国小朋友写几种:莲花落、西河大鼓、竹板书、评书、天津时调、河南坠子、晋剧、秦腔、黄梅调、山东评书、京剧、二人转、粤剧、蒙古马头琴、维吾尔舞蹈、湖南花鼓、安塞腰鼓、陕北早船、苏州评弹、海派清口、独角戏、现代京剧等!
剧统计,全国各民族各地区共有三百多个曲种。南有:苏州评弹,杨洲评话,四川清音,湖北渔鼓,长沙弹词广东南音等。北有:各种大鼓,琴书,单弦,数来宝,二人转,山东快书,河南坠子等。
提到曲艺,我马上想到了央视的一台综艺节目,曲苑杂谈,主持人叫汪文华。当年属于央视收视率极高的节目,捧红了很多曲艺界的演员,过了很多年,一想到这台节目,还能想起主题曲的旋律。
曲艺这个艺术品类包罗万象,但是遗憾的是,她的艺术种类和受众应该说在减少。大力在上高中的时候,评书那叫一个火啊,老艺术家在文革期间沉伏了那么久,突然间迸发出来了,刘兰芳袁阔成单田芳,后期还有田连元,还有后来大红大紫的王刚老师,作品有岳飞传岳云传,那个时代的兄弟们,还记得高崇挑滑车吗?还记得诸葛亮舌战群儒吗?还记得夜幕下的哈尔滨吗?
那时家里的家电就是收音机加手电筒,评书都是从收音机播出的,高中中午放学的时候,疯子一样往家跑,就是回家听评书,如果落下一回,上学赶紧问小同学们落下了什么情节。那时候也有相声,应该说也挺火,但是真没有评书火。
高中前,我从吉林随父母举家搬迁至辽宁。在吉林有一个曲艺品种,知道的人不多,叫吉剧,不太懂,唱腔和二人转差不多,不温不火的。回到辽宁,我的一位叔伯姐夫是一位评剧丑角演员,第一次去他家,印象最深的是墙上挂的演出照,那是他特殊的一场演出,台下观众席坐着周恩来总理,这是他一生的荣耀。他家一趟房还住着一位评剧大腕,是位女演员,叫小什么,忘记了,只记得大个,很漂亮。那时候辽宁评剧还是很火的。
当然东北人肯定要提到二人转,一个流传三百年土的掉渣的乡土艺术。年轻时候是排斥的,两个人在一起,耍耍嘴皮子,唱几段,演员都很嗨,观众都是中老年人居多。后来,小剧场开始兴起,二人转也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做了较大的调整,开始走搞笑为主唱为辅的道路,仿佛一夜之间就火了。但是给人的印象就是低俗,前几天一个电视台一位不知道哪冒出的一个嘉宾,将二人转贬的一无是处,他其实就是在张扬着自己的浅薄。东北这地方天寒地冻,一年一季的劳累,换来大部分的农闲时间,这种二人转是最接地气的,你给这些人唱昆曲,他能把台子给掀了。东北人好拿对方缺点取乐,骂近视眼是瞎子,等等,所以别上纲上线,它就是这么一种玩意。后来出了一个赵本山,造出了个名词叫绿色二人转,台风好多了,黄段子少多了,开始文明了,但是还是不能把他划到高雅那边去。
轮到热闹火爆,东北大秧歌绝对是独占鳌头。不知道算不算曲艺品种,现在逢年过节仍有那爱玩的团体,擦胭抹粉的,冰天雪地里踩着高跷敲锣打鼓地,演一天不过是得几包香烟几包糖,好的时候闹个几十块钱,吃饭都不够,就图一乐呵。
感谢悟空问答小秘书邀请,中国地大物博,曲艺形式也是多种多样,而且各地各有不同,除了人们熟悉的相声外,现在人人都知晓的还有东北的二人转等,下面按照地域大概列举一下,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网友批评指正:
北京:京剧,京韵大鼓,京东大鼓;
河南:豫剧(又称河南梆子);
安徽:黄梅戏、柳琴戏;
河北:评剧,河北梆子;
天津:天津快板;
山东:山东快板;
东北:二人转;
山西、内蒙:二人台;
陕西:秦腔;
四川:川剧;
湖南:花鼓戏,湘剧,道情,渔鼓;
上海:沪剧;
浙江:越剧;
江苏:昆曲,苏州评弹;
江西:采茶戏;
广东、香港、澳门:粤剧;
湖北:楚剧、汉剧、黄梅戏;
福建、台湾:妈祖戏(又称歌仔戏);
陕西、甘肃、青海:信天游;
广西:桂剧;
贵州:傩戏;
小编所在的甘肃平凉地区属陕甘宁交界地区,因此信天游、花儿、秦腔、眉户戏均有。
标签: #综艺乐器才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