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明星与慢综艺的兼容度如何
多谢提问,这个问题很有深度,流量明星与慢综艺的兼容度,我认为兼容度短期内是不错的,但长期下来会出现问题。
短期内双赢
想要探讨这个问题,必须首先明确什么是流量明星,什么是慢综艺。流量明星顾名思义,指的是自身一定时期内具有超高人气和话题讨论度的明星,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是粉丝和媒体关注的焦点。比如华晨宇、蔡徐坤、杨超越等等。而慢综艺呢则是区别于季播综艺,有固定播放时间,播放周期较长的综艺节目。比如《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等。那么流量明星如果参与到慢综艺当中,毫无疑问,短期内会有爆炸式效果。自身的人气会带动慢综艺的热度,而慢综艺也会给流量明星稳定的曝光平台。短期内实现双赢是件轻而易举的事。
长期审美疲劳
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流量明星和慢综艺的兼容就会出现问题。要知道慢综艺因为流程固定,要想维持稳定的收视率必须要不断进行推陈出新。毕竟即使王牌综艺如快乐大本营,久了也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而流量明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可能人气和热度都能持续稳定在一个高度。随着他们热度的衰退,也需要通过其他曝光途径来实现维持与粉丝的粘度。而慢综艺作为一个固态化的曝光平台是不能给予他们新的热度的。所以长久下去,无论是慢综艺还是流量明星都会给观众造成审美疲劳。
没有长期合作先例
纵观两岸三地二十多年的综艺节目。没有流量明星长期参与一档综艺节目的先例。一来是因为他们并非都是专业的主持人,不能长期驾驭一档综艺节目。二来是综艺节目本身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在一定时期必须要通过替换主持人或者嘉宾来保持热度。不过在日韩则有反例。木村拓哉长期都是日本的顶流。从1996年到2016年,他和SMAP其他四位团员一起,长期共同主持日本的王牌综艺节目《SMAPxSMAP》。或许我国将来也会有一天看到流量明星常驻慢综艺的画面。
因此,流量明星和慢综艺的兼容度,虽然短期效果不错,但长期下来的兼容度并不是很好。
我们都知道这几年各种综艺节目都比较火,综艺节目会请很多明星。
综艺节目都是明星扎堆的,自然话题度就高,热度自然高。湖南卫视的《向往的生活》就很受欢迎。
这也是为什么流量剧不流行的原因,投资流量剧和综艺节目哪个划算不用我说吧!
一部流量剧通常能有几个流量明星,很少。最多两三个,算比较多的了。
而综艺节目是一堆流量明星,比起来综艺节目是不是更吸引粉丝?
而且慢综艺节目又是比较轻松的,不涉及什么演技问题。拍摄时间又比较短,笑着笑着就拍完了。
现在的电视综艺节目是不是太娱乐化,有的甚至“低级趣味”十足?对此你怎么看
感谢老友盛情,但我不能违背自己的良心来评价综艺节目,如今网络时代,各类综艺节目脱颖而出,各有千秋,各有特色,各有各的风格,这是我们不懂得其中奥妙,没有看出其中的门道,也就是我们不懂得欣赏吧了。
萝卜青菜各有所好
综艺节目好比一桌丰盛的菜肴,要做到色香味俱全,那是需要一定的功底。南方人吃甜食,北方人吃咸一点,有的地方吃辣,越辣越够味,而有的喜欢荤一点大蒜大葱可生吃。这就是天南地北各人不同之口味,虽好,虽味美,但吃不惯啊?但我们不能评价人家的菜肴不咋地,那就违背自己的良心了。
综艺节目要做到十全十美,老少皆宜,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小孩子喜欢动画片,年青人喜欢歌舞类,相亲类,而老年人喜欢情感类,戏剧类,各阶层的人都有不同的喜好,这能说综艺类节目差吗?
尽善尽美那是不可能的,但也有不足之处,就看人们如何评价了。
俗话说得好: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说明了不同的年龄、阅历、学历、性别等等,对现在的电视综艺节目会有不同的喜好,只要是合法合规存在的,必然有它存在的原因和理由,同样必然有它的观众,而且电视综艺节目栏目,为了它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会对综艺节目形式和内容,适时进行与时俱进的调整,以便提高收视率,增强栏目的竞争力。
同提问者一样颇有同感,现在的综艺节目,娱乐性太强,特别是一些明星在那里自娱自乐,明星之间互动搞笑的节目,思想教育性差,离社会生活现实太远,都是学国外的一些娱乐节目,学得几不象,节目没有灵魂,没有影响,没有效应,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看了就看了,没有回味,没有感动,没有记忆,没有痕迹,但可以引诱三观不成熟的青少年争做娱乐明星。
电视台、节目组、赞助商三者之间的关系很微妙。电视台需要生存,节目组想要挣钱,赞助商得到产品宣传,各有所需。
至于节目内容形式是否一定要弘扬引导什么什么的,至于商品广告是否货真价实,只要别太过了,三赢。观众呢,你喜不喜欢看它都能把你划进收视率。
具体到在现今娱乐至上的资本社会,杜月笙南霸天刘文彩黄世人都给洗白了,黄赌毒也是越打越大越多,骗子无孔不入……还有什么可奇怪的?洁身自好吧。
谢邀。娱乐性不足的、偏严肃的综艺节目,受众群体其实是很窄的。收视率决定广告收益,如果有选择,电视台自然更喜欢受众较广的娱乐型综艺。只有不差钱的中央频道,才敢毫不犹豫地把资源押在严肃综艺上。
所以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
春晚是中国内地首批综艺节目的代表。由于承担了教化任务,选材和形式都十分严格,观众看多了也就审美疲劳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其为首的一系列综艺出现了疲态,娱乐诉求逐渐超过学习诉求。
1997年,《快乐大本营》开播。观众们意识到综艺不仅仅是唱歌跳舞,大伙坐一起聊聊八卦玩玩游戏原来也这么好看;主持人不必端庄持重,接地气更能圈粉。湖南卫视颠覆了大众印象,也带起了一波潮流。
接下来的十年,综艺节目继续向下延伸。《超级女声》是内地造星运动的开端,也是综艺主角从明星到素人转变的一次大胆尝试。还是湖南卫视,两次都有这家伙!
再然后,纯娱乐综艺就一发不可收拾了。选秀节目如《中国新歌声》,真人秀如《中餐厅》《向往的生活》,色样繁多,不一而足。
《偶像练习生》的诞生则是第三个节点。观众看的不是节目本身,而是通过节目喜欢和pick上未来爱豆。内容的变化使得每集时长暴增,不适合在电视台播出,所以第三节点的另一层含义是综艺节目网络化。
真的没严肃综艺看了吗?
虽然纯娱乐综艺越来越多,但这也是在节目数量井喷式增长前提下发生的。换句话说,严肃综艺的占比小了,绝对数量却多了。
如深圳卫视的《极客智造》,江苏卫视的《最强大脑》,央视的《原来如此》,都属于寓教于乐的综艺节目。即使是湖南卫视,也有《我是未来》啊。
事实上,本文开头提出的趋势,大概在两年前已经发生了变化。人的需求是波浪式发展的:严肃综艺太多,想要一点纯娱乐;纯娱乐泛滥了,又想看严肃综艺。
而且每次需求波动都伴随着节目本身的升级提质。三十年前,央三拍不出《国家宝藏》吧?即便拍出来了,导演也会被观众骂哭。
网络综艺的另一面
上面说第三个节点的形成,有网络发展的一份功劳。其实另一方面,各种视频网站也让观众有机会接触到更多严肃综艺,以及介乎于严肃和纯娱乐之间的知识性综艺。
如《TopGear》科普汽车知识,《流言终结者》终结流言,具体形式似乎都不太正经,但严谨程度并不低。
回到题主的问题。在选择空前丰富的今天,综艺节目整体上是否过于娱乐化不是一个必须纠结的问题。观众只需要知道在哪里能找到想看的节目就行了。如果实在找不到——虽然不太可能——那就多看书吧,好处更多。
《奔跑吧》人员大换血,还会有原来的综艺性吗
感谢邀请。
《奔跑吧》成员大换血,会流失一部分观众流量,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每个明星都会有自己的粉丝群体,并且每一个艺人在奔跑吧所呈现的综艺感觉不同,并且每个人带来的笑点不同,其实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出演综艺节目,因为综艺节目其实也属于真人秀,会呈现给观众一个平常生活的自己,说话以及相处的方式,每个人自带的话题度不一样也。
但是目前来看,《奔跑吧》第一期好像比较偏公益性吧🤔更多的是环保话题上的热搜,这是说明奔跑吧要改路线了嘛也,不是以往的纯综艺性质的节目了,虽然现在的话题度已经热搜量是有的,感觉好像搞笑度不如以前,以前陈赫跟邓超简直是搞笑担当,感觉陈赫跟谁也搭,都有得聊,还有邓超的话唠,新一季的成员的综艺度感觉不如原班人马,虽然王彦霖像是自带笑点的人😄朱亚文也是想改变一下路线,就看现在成员们是否能配合好,呈现给观众一档高质量的综艺节目。
什么是综艺模式
综艺模式指综合多种艺术成分所构成的艺术。如电影、声乐、戏剧、建筑等。同时兼用视觉和听觉感受的艺术。现如今通常专指娱乐方面如电影、音乐、电视娱乐节目等都被称作为综艺的简称。传统电视综艺、新兴的网络综艺、直播综艺,构成多维度、深层次、全景式综艺市场。
综艺节目通常指利用多种形式特色制作出能够满足观众审美需求的内容,然后通过电视广为传播。综艺节目是一种娱乐性的节目形式,通常包含了许多性质的演出,而且通常只在电视上播出。大部分的综艺节目会邀请现场观众参加录影,但也有现场实况播出的节目
综艺节目通常指利用多种形式特色制作出能够满足观众审美需求的内容,然后通过电视或互联网广为传播。综艺节目是一种娱乐性的节目形式,通常包含了许多性质的演出。
在我看来综艺就是带给大家欢乐,没必要强上价值观。生活已经这么累了看综艺还要被教育没必要吧!(比如bpb)我心中的综艺范本是极限挑战前四季。个人理解,不成熟的小想法。
音乐综艺节目如何避免审美疲劳
开创新的模式,音乐很多人,都是在安静或者睡觉的时候去听,而很少人是因为想听而去听,所以在音乐审美上,真的千篇一律,很多人觉得这个那个,旋律是不一样,可是听来听去,觉得没什么兴趣了,有些只是因为喜欢歌手去听了,但是没有那种焕然一新的感觉,这和一个人的状态也有关,当一个人失恋的时候去听情歌,你试试,听一个哭一个,怎么听怎么像在唱自己,这就觉得每首歌都还不错。
音乐综艺也是,这家这样办那家这样办,歌曲正儿八经去唱,也很好听,但是没有新鲜感。所以我觉得可以试着增加一些音乐综艺趣味性,多进行一些互动,配上各种各样个性的场景,让人产生不一样的风情,这才是避免审美疲劳加强音乐节目趣味性的有效方式。
我是歌手已经录制到第7季了,从一开始的听到每首演唱都惊艳感动到现在对相同的赛制已经有些厌倦。个人来说,虽然邀请到的嘉宾越来越大腕,演唱实力不容置疑,但对这个节目的兴趣已经大不如从前了。
这也就是题主所说的审美疲劳吧。
国内音乐类综艺,一种是向歌手这样专业度够,但是赛制较为单调,一种是娱乐性更多,但大部分是跨界啊这种专业性上没那么强的,还有就是养成类,像好声音这种选拔新人的。
三种类型来看,最后一种最不容易审美疲劳,因为有多种花样儿可以玩,创新度也比较大,更有新鲜感。
所以我认为音乐综艺抗疲劳的要素就是在保证基本音乐专业性的基础上可以做到规则创新,增加娱乐性。
期待更好看,好听的音乐综艺!
我个人觉得这个审美疲劳是无法避免的,无论什么综艺节目,无论有多火爆,终不会一直保持下去,所以说,审美疲劳是无法避免的,例如导师转身,什么的,观众看的时候觉得导师表现有点过分,所以刚开始可能比较感兴趣,慢慢的,观众就厌烦的不行了,
首先我们要了什么是审美疲劳?审美疲劳”原属于美学用语,具体表现为对审美对象的兴奋减弱,不再产生较强的美感,甚至对对象表示厌弃。从客观审美对象上说,审美疲劳有:自然美的疲劳、社会美的疲劳、艺术美的疲劳。从审美主体的角度说,审美疲劳可以分为审美觉疲劳、精神作用疲劳、社会关注疲劳。在具体审美活动中可分为:对具体对象的疲劳"、"美学风格的疲劳"、"审美趣味的疲劳。"
那音乐综艺节目因属于艺术美得疲劳,那综艺节目的观众就是大众,也就是审美的主体,就必须有针对性的避免他们审美觉疲劳,精神作用疲劳,社会关注疲劳,经常推陈出新,流量大的多一些,社会关注的热点多一点。
现在的音乐综艺形式种类繁多,从最开始的《超女快男》平民大海选,到《好声音》导师争抢学员组队对抗,到已成名《歌手》大比拼,到《跨界》演员比歌技,到《蒙面》歌手大家猜,然后开始转向不同的音乐类型,比如电音,比如嘻哈,比如音乐剧等等。各种综艺把音乐的不同表现方式几乎挖了一个遍,而且音乐综艺的创意也逐渐由早期的引进模式转向了自主版权创新。
接下来,个人觉得音乐综艺的发展方式会向两个极端前进:
第一是极端专业,细分音乐形式,娱乐的同时,还要科普,让大众了解不同形式的专业音乐。
第二是极端素人化,这是对来自普通大众优质潜力歌手的再梳理,这回要这里彻底拒绝“回炉”歌手,拒绝小有“名气”歌手,拒绝各种推荐,完全通过普通人自行报名参与。
音乐综艺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这种综艺形式对观众来说还是喜闻乐见的,并不能完全掘弃,作为观众很期待着各大卫视的深度再开发。
标签: #综艺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