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怎么解释“双标”这个现象,非专业人士请忽略
“一个人要看他谈论什么,而不是赞同与否”——荣格
他的这句话也说明了双标的本质,我们越是渴望什么就越喜欢谈论什么,而谈这件事情的态度很多时候是一种伪装——本质上都是让自己能更多的参与到自己渴望的事情里而来的,同时又要把自己无法接受的部分投射给别人。
就像有些人渴望异性的认可,又对自己没有信心。可能会表现为不断批判女性拜金,同时又会把自己不受欢迎的原因归结于没钱,尽管这样可能会让他忽视自己真正的问题
另一方面,“双标”实际上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就像上面那个例子里说的,这么做虽然会让人在某种程度上好过一点,但是却会影响我们和人建立真实和稳定的关系。
我们每个人调节情绪、认知的目的之一是让自己(至少看起来)内心拥有连续和完整的感觉。一旦我们认同了一个标准,无形中就会拿这个标准要要求自己:
弗洛伊德的“鼠人”案例就是如此:叫他“鼠人”是因为来访者有严重的强迫意念,总是忍不住幻想“老鼠钻人肛门”。“鼠人”的父亲曾喜欢过一个平民家的女孩子,但是后来他为了前程抛弃了她,选择了另一个富人家女孩,也就是“鼠人”的妈妈。所以这个父亲禁止孩子和穷人家的孩子谈恋爱,来回避自己抛弃女朋友产生的罪疚感。但是,因为他的禁止在孩子无意识层面其实是在一种强化。最终他的孩子“鼠人”还是喜欢上了穷人家的女孩子。一边是自己尊敬的父亲的禁令,一边是女朋友。让“鼠人”同时爱又恨这两个人。所以在无意中接触到“老鼠钻肛门”的酷刑之后,他开始用这种幻想来表达自己无法接受的想法——对父亲和女朋友的恨。
在这个案例里,这种“双标”背后的罪疚感(不准孩子找平民,自己又喜欢平民女孩子)被从一代传递到了下一代。成了困扰他们家族的难题——我们的认知很多时候是被我们所拥有的东西所决定的,需要不断了解自己才能不被那些东西所拥有。
您好,非常感谢你的邀请,对于这个提问我的看法是:自我宽恕
【一位来访者咨询婆媳问题,在1个小时里全都在控诉婆婆的强势和先生的无作为。可想而知她对婆婆和先生的怨念有多深。
在快要结束时,我让她用三个形容词,分别来形容婆婆和先生。
同样,婆婆和先生会用哪三个形容词来形容她:强势,无理取闹,不讲道理。
当她意识到婆婆和先生在面对一个“强势,无理取闹,不讲道理”的她,他们的强势和无作为都是正常的沟通反应时,她说到:我是被逼的,我没有办法!】
且不说在这些家庭纷争中,谁对谁错,应该由谁负责。
只是,在咨询过程中,我看到这位来访者把过错归结于对方。而在看到自己可能也存在错误时,便开始为自己辩驳。
生活中,一旦人犯错了,很多时候都会说是被逼的,我实在没有选择了。
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叫“自我宽恕”,指我们对于自己的错误、缺点总是轻易地原谅,而对于别人的却不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双标”。
有些双标是对自己标好,对别人标错;有些是对自己亲近的人标好,不亲近的人标错。而生活中的很多纷争,就是因为宽恕己方的错误,非要让对方认错引起的。如果我们能做到自我反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敢于承认,积极改正,对别人多一点理解、宽容,就会少很多纷争了。
相比电视剧,更爱看“普法栏目剧”这类节目的女生都是什么心理
从你的描述中,可以隐约看到,你是一个热爱学习,爱科学,爱生活的女生,比一般的女生更理性,是一个有深度不浅薄的人。
你对社会的认知更清醒深刻,对人性的特点更了解。
比起沉迷于电视剧的镜花水月中的女生,我更欣赏你这样的女生。
比起电视剧,这些现实类科学类的栏目更具有实用性。
它们让你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增长你的见识,丰富你的阅历,让你在今后的生活和职场中少走弯路,遇到相似的问题可以提供借鉴。甚至可以帮你拓展朋友圈,谁不喜欢跟知识丰富的人相处呢?
国家提倡"依法治国,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人们日常的行为准则、言谈举止都受到了法律的约束。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给了人们以明示。
爱看"普法"及"科普"类节目,是对自己负责的选择,也是自我丰富阅历、快速适应社会、快速健康成长的捷径。
这些节目,都是现实中有原型可寻的,即丰富了自己的知识,也开拓了自己的视野,更调节了自己的大脑。因此是个很好的爱好,请继续保持。
希望我的回答令你满意
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其实电视剧和普法栏目剧都是有趣的。电视剧将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进行艺术深加工,画面更加精美,人物刻画会进行美化或丑化,即存在夸大成分。普法栏目剧的剧情一般来源于一些真实的案例,展现真实生活的矛盾,人物客观,往往剧情会让你产生共鸣,因为太写实了~普法栏目剧通过真实生动的案例演绎让你了解法律知识,已达到普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目的。作为喜爱看普法栏目剧的我来说,普法栏目剧不仅能带来其他电视剧具有的观赏性戏剧性,也能让我学习到相关法律知识,是非常好的放松心情的消遣选择。最后给大家推荐CCTV12 《普法栏目剧》里的《冷风吹过的夏天》,演技吊打某些演员,剧情跌宕起伏,好多网友都催着等第二季[大笑]
普法栏目剧的内容多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题材,最能体现人世间的真善美与假恶丑,而且节奏短小精悍节省时间,还紧张刺激。爱看此类节目的人多是些比较自律,比较注重于自己生活质量的人,因为从中我们不但能够学习到一些基本的法律、法规常识,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而且还可以从冲总结出不少人生的体会和经验,从而有利于自己的学习和进步。因此这是一种对生活对人生都很负责任、积极向上的心态,值得鼓励和坚持。
一个已婚男人喜欢看《非诚勿扰》是什么心态
谢谢邀请。
别人心态我不好评价。
我自己也喜欢看《非诚勿扰》,这么多年每集都看。
我特别喜欢孟非的睿智,出口成章,而且博闻广记,思维灵活。里面的嘉宾主持,也是高素质文化的人,很多也很坦诚,观点看法也很客观深刻。
在这个节目中,我还听说了很多根本想象不到,接触不到的职业;还有很多闻所未闻的经历。算是丰富见识吧。
作为老年人高智商的节目是看不了,脑子记不住;太欢快年轻的,也跟不上节奏。
提一句,涂磊参加的、主持的节目我也都看了,他们分析问题都很透彻,出口成章,很是佩服。
看什么不重要,注意点才是最主要的。出发点是好的,观点正确看什么都可以,反之,看什么都无意义。
个人之见,欢迎大家探讨!
这根本就不算事儿,已婚的男人,守着自己的老婆,就一定除了自己老婆,不喜欢别的女人吗?和老婆走在大街上,见了美女,就视而不见吗?既然老天给了他一双眼睛。就别管他怎么用了。只要他不金屋藏娇,不家外有家。不吃着碗里,惦记着锅里,不家里红旗不倒,外边彩旗飘飘就偷着乐吧!别忘了,男人是视觉动物。别说非诚勿扰,就是岛国AV又能咋样?
萝卜青菜,人各有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吧,这个形形色色,不同的心,不同的理解。也许是回味自己的青春年少,也许是喜欢看美女,也许是有着蠢蠢欲动的心,终究来说,看你对他的了解怎么样。反正我是从来不看那些乱七八糟的,演的是疯子,看的是傻子,哪里有什么真实的,不过都是虚伪的做作吧。
《非诚勿扰》是一个带有欣赏性、娱乐性、趣味性的节目,成年人是可以看的,应该不存在什么心态问题,只要我们正常、淡定去对待,已婚的人看这节目并没有什么不妥!
心态有问题也属极少数,可能是为自寻求“储君”或候补,有时还以为电视里那些男女都长得不错,各方面都很优秀,却为何始终是个单身,可能没踫见我这个“真命天子”,假如有我在场,肯定能物色一个……
当然,结过婚的人要注意家庭情况,有的女人喜欢吃醋,一个巴掌让你吃不消,不要自找苦吃,多看一些体育节目可能会缓解家庭紧张的气氛。
心态就是为了增加娱乐!因为很多娱乐节目都是掌握人的爱好和兴趣如成立!如果没有收视率也不会继续办!都是为了广告费!可能很多老年人都喜欢看你话他想去那里相亲吗不可能的,我认为纯属娱乐没有其他心态。
心理测试到底准不准确,可以相信吗
心理测试到底准不准,我测了几次,都挺准的,直到我看了一档国外的节目,我的想法有了转变。
这个节目是这样的,参加节目的有将近十个人,把他们介绍给了著名的心理大师,和他们聊聊天之后,给他们做了一套全面的心理测试分析,密封在一个纸袋子中,发给每个人。
每个人回到家里分别打开袋子,我的天啊!太准了!这个说的就是我!怎么这么神奇?
记者对他们分别进行了采访,他们觉得很惊讶,觉得心理大师简直就是神,能通过聊几句话就那么了解自己,全世界都没有人能那么深刻的了解自己的内心。
可是...后来这十几个人,回到节目,大家一起把纸袋打开,惊人的事发生了!每个纸袋里写的内容完全一样,也就是说,这十几个人的内容是一样的。
心理测试往往有很多话,适用于所有人,我们看似个个不同,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独特的,所以每个人的想法其实就趋同了。
我是林林,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您。如果您喜欢我的回答,请点赞关注。我也会写一些小文章,做小视频,刚起步请多指正。
心理测试,网络上层出不穷,但绝大多数在网上流传的趣味心理测试并没有严格的科学依据。即使是专业的自评量表比如SDS量表、贝克抑郁量表等,其结果也带有的主观性,只能作为参考。要做出诊断,还需要依据心理医生的专业访谈进行综合诊断。
因此,如有需要,还是寻求正规机构和执业咨询师的帮助,切勿盲目。
关于心理测验,人们对其毁誉不一,其主要原因是对它缺乏客观的态度。觉得心理测验就是张纸,没多大用处,其实,心理测验的出现是心理科学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是心理学不可缺少的研究方法之一。
心理测验运用了统计学、数学等方面学科的运用,是比较科学的方式,像SCL-90、EPQ、MMPI等心理测量,其效度和信度是可以得到充分验证的,这也是多年来心理学家及科学家们研究出来的结果。
心理测验的科学性,导致必须专业的人员加以适当运用才能发挥其功能,如果是非专业的滥用,那么就会引起不良后果,也无法得到一个准确的结论。
因此,大家在做心理测验时,一定要审慎评估,不了解的就不要随意地在网上乱做测试,分数出来不理解,也不懂得如何运用这里面的分数,那么就会造成心理上的压力,最好的方式就是寻求专业人士的剖析,由他们来给你意见,这才是最好的做法。
这要看做的是什么测试,如果是有信度和效度的测试,那么心理测试做出来的结果是可信的,但大多数网上的心理测试不太可信,因为这些心理测试属于趣味性的,没有信度和效度。
作为专业硕士,我认为心理测试只是某种娱乐方式。在专业研究领域广泛使用的心理问卷或者医院使用的心理测评,需要很高的信度和效度水平,才能被施用。大众不能轻信某一个心理测试的结果,市面上很多心理测试不见得科学。
标签: #心理综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