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四大方面
中国金融所谓“四大方面”指:银行、证券、保险、信托。
银行即商业银行,是间接融资渠道。由于银行业前期的“半官半商”色彩和长期经营优势,获得了其他三类金融机构难以匹敌的品牌、资产和渠道优势。目前银行业开放速度加快,国有银行改制行路大半,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始分别寻找自己的细分定位。在中国金融体系中占据无可匹敌的优势地位。
证券业实际上是从商业银行的证券部门分离出来的,也就是欧美所谓“投资银行”。由于市场规则混乱,资本市场低迷,对外开放迟缓。目前的证券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低迷时刻。此时监管层有意放宽证券业开放,国际投行纷纷“逢低吸入”,可以想见,外资将在中国证券业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不过,随着高层推动直接融资发展,如果股市复苏,流失到海外的融资大单返回A股上市,证券业或有一线生机。
保险业是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中国保险业正经历过一波投资高潮,目前正处在盘整期。整体来看,虽然中国人口众多,社保体系不完整,正是寿险业的天堂。但中国贫富差距严重,真正消费保险的群体远未崛起。而在此前的“寿险业大爆炸”中,代理人的诚信广受质疑。所以保险业必然经历一个长期的惨淡经营的过程。
信托业是中国“特产”。在国际上,信托仅是一种金融协议模式,并不构成一个行业,中国的“信托公司”在国外大致相当于银行的资产管理业务。身为“最有想象力的金融工具”,信托业在中国“兴风作浪”,典型的“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目前监管层把银行作为重点,对信托业以“严加管教”为主,已经连续进行了5次大规模整顿,中国信托业还在摸索自己的道路,短期之内都不可能进入金融业的主力地位。
商业、经济与金融的区别有哪些
商业和经济.金融是三个通常相互关联的术语,在当今世界可互换使用。几乎每个人,在不知不觉中,要么每天处理这三个,要么每天为这三个做出贡献。人们在自己工作的地方为个人理财和企业融资做出贡献。没有金融业务是不可能的,没有企业也不会经营金融机构。它们经常相互配合,但在很多方面彼此不同。
1.商业,企业或公司是一个积极参与商业,工业或专业活动的组织。这是一家以货币金额提供商品或服务的公司。企业的主要目的是赚取利润并增加业主的财富。几乎每个国家都有企业,但通常与资本主义经济相关,大多数企业都是私有企业,其主要目的是赚取利润。 “商业”一词被认为是源于忙碌的状态,无论是作为个人还是作为整体社会。它还有三种不同的用途,取决于单词的上下文; 它可以指特定的组织,特定的市场和广泛的含义,涵盖商品和服务供应商的所有活动。没有固定的,适当的商业意义,定义仍在辩论中。一个人可以在不同的司法管辖区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拥有和开展业务。这些因国家司法限制而异。共同所有权包括:独资,合伙,公司,合作等。业务分为五大类:制造业或生产业,营销业,会计业,融资业和人力资源业。为了经营有效的业务,这五个部门是必须的; 他们被称为任何重要商业活动的支柱。为了经营有效的业务,个人必须首先能够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然后有效地推销该产品/服务,了解与产品/服务相关的成本,需要多少资金和财务管理,最后是人力资源,以雇用和处理员工。业务研究称为商业管理。

2金融,金融的一个主要部分是货币的时间价值,货币的贬值或升值(明天一个货币单位将花费多少)。金融在企业中起着重要作用,涉及资本,资金分配等。金融可以分为三类:个人理财,企业融资和公共财政。个人理财是家庭理财。这是了解家庭和家庭现金流的净值。这是家庭中所有人的收入,减去支出,剩下的是家庭的利润或储蓄。在死亡或不可预见的情况下,财产和现金的分割也是个人理财的一部分。企业融资包括公司的收益,支出和利润。公司的初始资本,收支平衡点以及赚取的利润和分配给股东都是公司财务的一部分。公共财政将财务描述为与主权国家和地方实体以及相关公共实体(即公立学校,图书馆)相关。这是一个国家多少钱,或者城市或出处可以放在一边用于公共目的以及他们赚多少钱或花多少钱。每当政府声明将资金用于公共纪念碑,公园,图书馆或城市学校时,这些资金都属于公共财政。
3经济,是一个国家内货物的供应和需求,经济对金融产生巨大影响。经济学是一个国家内货物的供应和需求,包括当地和国际贸易。社会科学分析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分配和消费。它直接影响到该国的财政,因为销售不再需求的产品只会让公司蒙受损失。但是,使用经济学,我们可以分析哪种产品需求,然后生产特定产品。另一项研究被称为金融经济学,它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研究金融变量的相互关系,如价格,利率和股票,而不是与实体经济相关的金融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