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怎么突然红了,他是怎么红的

0471tv.com 13 0

马未都怎么突然红了,他是怎么红的

应该说马未都不是突然红的,而是红了很久了。

现在为大家所关注的马未都是一个成功的收藏家,有多家个人的博物馆。要知道建一家博物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从申请项目到审批,然后开始建房、装修,完工后文物的整理、运输、布展,非常繁杂,我们做一次画展都要忙半个月的,何况建博物馆。

马未都怎么突然红了,他是怎么红的 - 真时天下

这世上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我们看到的是电视上侃侃而谈的马爷,博学多才,谈古论今,旁征博引,举重若轻。把本来比较枯燥的文物知识讲得丰富而有趣,而其背后的付出一定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众所周知,马未都只读到小学四年级,然后下放农村,后又回城当了工人。八十年代初写了一篇小说便进了《青年文学》杂志社当编辑,可以想象他在下放农村和当工人期间一定没有放弃学习。再后来又编电视剧,又是下海经商。有了文化底蕴和财力,收藏也就具备了条件。

可以这么说,马未都人生的每一步都踏在点子上,一个单纯的商人很难把收藏做得有文化,一个单纯的文人又不懂得经营。马未都的成功首先是具备超乎一般人的战略眼界,然后是商人的精明,再有就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媒体人的表现力,这样一个人想不红都难

现在的网红都是小鲜肉,偶尔有一个老腊肉红了您是不是不适应?

小鲜肉红得快消费的也快,就像上了蒸锅的螃蟹,马上就能红,但很快就会被沾上姜汁趁热消费在肚子里了。

马未都其实二十年前就红了,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他成功的经历就像一本教科书,读懂了马未都,你也能成为成功者。

1、他第一次该红没红是因为情调高。

八十年代马未都是一个成功的文艺青年,写过小说,编过剧本,当时的文艺作品虽然讲究跟工农兵相结合,但是当时的作家属于高级知识分子,与群众有距离。所以作品火了作者没火。所以想火还要降低姿态“接地气”。

马未都那时也是小有名气,从下乡知青中成功返城当了工人,又从工人中转行当了编辑,这是靠他自己不断的勤奋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2、他第二次该红没红是因为圈子小。

马未都可以说是最早走进了收藏圈,与古玩贩子们摸爬滚打。不但挣了钱还增长了学问。他是最早出书的人,他的《马说陶瓷》指导了无数人走上了收藏之路。由于他的聪明智慧在古玩商圈里鹤立鸡群,比他入行早的老玩家都变成了听他讲课的小学生。 古玩圈受众群体毕竟太小,即使你名声大噪也不会有太大的社会影响。现在马未都开始进军文化,文化是全社会的需求,他又做得风生水起。马未都天资聪颖又好钻研,不论干哪一行都能成为领军人物。

3、他第三次红遍全国是因为媒体炒。

马未都的大红大紫是因为在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上》讲收藏。那时候收藏风气逐步盛行,全民收藏热渐渐兴l起,马未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十年前,电视媒体是精神生活中的重要舞台,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电视的讲堂就是造神的神殿。

马未都的口才出众,深入浅出,风趣幽默,抓住了观众。

十年前,马未都站对了风口,赶上了风头,又张开了翅膀,于是登上了神殿,他不火都难。

4、他第四次红透网络是因为方式好。

今天的电视媒体正在转向网络,看电视变成了看手机。打开《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平台都能看到他的各档节目,一来是他有多年电视节目的积累,二来他携手新媒体团队进军融媒体。既有传统媒体给他做背书,又有网络运营团队给他做推广,所以他胜过了年轻的网红。

马未都抓住了机会,站对了位置,利用了天分,努力的学习,如果你读懂了马未都,你红的比他还早,“出名趁年轻”。

我开始知道马未都先生以及他的私人博物馆是从他上“百家讲坛”开始。他在“百家讲坛”这个科教类的栏目上讲收藏,先后讲了瓷器、家具和杂项。这个题目挺杂的,不算太好讲。马先生不同于那些大学里面的教授们,他幽默,并结合自己丰富的阅历,在讲述的过程中夹杂了很多有趣的经历和经验,不仅有知识性,还有趣味性。

参观过观复博物馆。里面的家居馆和门窗馆,在国内绝对是一流的。开放式的布展以及系统的展品。当时还赶上一个特展。本来以为一家私人博物馆不会有太大的实力,有基础展已经是很不容易了。还有能力搞特展,说明手里的东西真不少。

还有,自己经常会看凤凰台有一个叫“锵锵三人行”的谈话类节目。窦文涛插科打诨,节目比较轻松。马先生经常做嘉宾。节目中他展现出是一个阅历很丰富的人,对于中国社会明白、透彻。窦文涛的“圆桌派”也经常见马先生身影。

马先生自己也经常出镜。固定节目有广西台的鉴宝节目。这个节目倒没怎么看。再有就是自己做的“观复都嘟”,一个谈话类节目,涉及到的题目也广泛。但不管题目多广泛,最后都能回到收藏上,展示自己的藏品。我喜欢“都嘟”这个节目是因为他讲述很多传统的东西,很多我们已经没了或忘了或根本就不知道的事情。不能自己亲身经历了,听听故事也好。

马先生现在很红,根源在于自己扎实的中国文化的基础,以及自己热爱的行业被社会所认同。时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