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你认为用光非常好的照片
在这里用几张自己的作品与大家分享一点我的用光经验,不是因为作品用光有多么好,而是因为我了解整个拍摄过程。
1.这是一张拍摄于西藏帕里镇的照片,当时是阴天,色温特别高,如果直接拍摄将导致画面偏蓝。实际拍摄的时候将白平衡设置在6500K(晴朗的天气下,白平衡为5400K),这样拍出的照片的颜色与实际景物一致。在设置数码相机的白平衡时不要一味追求自动白平衡,很多时候是不够准确的,可以一边设置,一边拍拍试试,留意显示器上的色彩变化,直到你认为合适为止。通常情况下,我愿意利用薄云蔽日或阴天来拍摄,这样的照片整个基调和谐,质感细腻,色彩饱和。(摄影:刘晗峰)
2.这是一张拍摄于旅顺的历史老建筑。采用下午四点左右的斜射侧光照明,很好的体现建筑本身的立体效果。由于是雪后,地面的反光很强,建筑的暗部被雪地的反光照射的通透,被摄体被塑造的非常完好。图片的近景地面处于阴影中,受到蓝天影响大,再加之天空也是蓝色,从而导致画面中冷暖对比的产生。(摄影:刘晗峰)
3.雪中的殖民街区。很多朋友都不喜欢在下雨、下雪、阴霾等恶劣气候条件下摄影,似乎更喜欢阳光明媚外出采风。其实,风和日丽的条件下很难拍摄出有新意的作品,很多优秀的照片都是出自于特殊气象环境里。这张照片拍摄的时候,雪一直在下着,因此,画面有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雪过天晴就显得苍白许多。(摄影:刘晗峰)
3.在风光摄影中,利用阴天云缝里撒下的区域光拍摄也是很好的方法。阳光正好照射在需要表现的田地里,周围处在阴影控制下的暗处,明暗对比突出。风光摄影很考验人的耐心,有时真不知道“哪片云彩有雨”。(摄影:刘晗峰)
4.阴云密布下的草原,远处是白雪皑皑的雪山,草地上是一群横向排列的羊群。在风光摄影中运用好层次丰富的云层很重要,如果觉得阴云不够重,可以从画面上方向下拉渐变,直到满意为止。(摄影:刘晗峰)
5.这是一张运用逆光暗背景突出表现炊烟的画面。烟幕的背景为高山的山脊,正好处于暗影之中,早上的太阳刚露出山顶照射在炊烟上,显得烟雾浓重。如果没有以暗托亮或者是顺光拍摄,都不肯能出现照片中的效果。(摄影:刘晗峰)
6.这是一张在散射光照明下的干鱼。散射光柔和,不能在被摄体上形成明暗浓重的阴影。拍摄中使用大画幅相机,采取大光圈来虚化繁杂的背景,使得画面很有秩序感,主体得以强调。(摄影:刘晗峰)
论用光,论光影,不得不谈中国摄影界一代宗师——何藩。
何藩老先生1931年出生于上海,1949年移居香港。他是中国摄影第一人,也是世界了解中国摄影的一扇窗口。
何藩最知名的作品主题均为香港,多为五六十年代的老香港街头写照,记录了香港百姓生活的点滴。作品对构图和光影的控制,张张均是经典。
1954年,《靠近阴影》
这是何藩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张,摄于铜锣湾英皇书院。
白墙,阴影,角落里的女人。画面只有三个构图元素,视觉效果却非常强烈。
1954年,《夜色渐临》
该作品摄于香港西区,是何藩先生在所有拍摄的作品中最喜欢的一张。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
男人推着手推车,缓缓背离繁华的城市,走向回家的方向,落日余晖映在临海的建筑立面,男人却隐藏在阴影深处。他是城市中的一员,他什么也不是。
1959年,《午后闲聊》
画面中出现的楼梯,是何藩先生在香港中环最常待的地方。他非常喜欢在下午3时45分到4时期间拍摄这条楼梯上的人和故事。
午后的暖阳穿过尘埃,打下道道光柱。楼梯上人来人往,三位妇女朝楼梯走去,娓娓而谈,她们的影子被拖得很长很长。
该作品使何藩入选2012年IPA“30位最具影响力的亚洲摄影家”。
1960年,《后巷》
何藩先生对光影的表达充满了戏剧性,他作品中用的光,更多是用来培养一种情绪,烘托一种氛围,像在讲述一个关于时光的电影老故事。
1963年,《东西相遇》
这是我最喜欢的作品,没有之一。
西有邮轮,东有帆船,恍惚间让人忆起1840年,那个唤醒了东方巨龙的瞬间。
1. 光线照在花上,用华为手机p30pro大光圈(0.95)模式拍摄的,点按花对焦降低曝光值。
2. 是在光线充足的情况下,快门1/2000,感光度800拍摄的。
人像摄影我个人觉得偏向于两种用光的选择
说到底这两种光线运用,对于自己来说都是挺喜欢的,用光独特的人像摄影师。只是前者是对于照片完美的构图之美后者是对心中自己所想所拍的展现。
想了解摄影的可以进来了解了解或者也可以认识认识做个朋友😁
标签: #帕里镇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