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的传统舞蹈里也有《兰陵王》
在50年代中期,我国著名京剧演员李少春在访日期间,曾看到日本有人表演《兰陵王》,觉得十分新奇,就向表演者学了回来。
80年代初,日本一个雅乐会访华团在北京的演出节目中,也有《兰陵王》。
其舞蹈节奏缓慢,步法凝重,动作英武威严,动静结合,摇身晃手以及“骑马蹲裆势”等造型步态与我国戏曲舞蹈的做派和武术的动作十分相似。
《兰陵王》是唐代的著名舞蹈,但是在我国早已失传,只能凭史书记载知道一些大概情况:《兰陵王》,又叫《兰陵王入阵曲》或《大面》、《代面》,属“软舞”和“歌舞戏”类,表现南齐兰陵王高长恭作战事迹。
高长恭貌柔心壮,面美似妇人。
作战时,为了能震骇敌人,往往要戴一个凶厉面容的木刻假面。
他作战勇敢,战功卓著。
后来就编了此舞以表彰他。
在我国已失传了的唐代名舞却在日本传统舞蹈中传续。
这里也包含着中日舞蹈交流的一段佳话。
早在汉魏时期,甚至更早,日本文化已与中国大陆文化有接触。
到了隋唐时代,这种交流达到了高潮,日本向中国派出遣唐使团就有20多次,每次人数多者可达200500人,其中的文化使者就将唐代的许多乐舞学了回去。
在《日本史伤50部之多。
对《破阵乐》、《春莺啭》、《泛龙舟》、《兰陵王》等都有较翔实的记载。
而且,日本对于传统艺术,又有一套十分严格的“袭名”与“秘传”制度,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唐代舞蹈反而能在日本保留下来的缘故。
美国一部小男孩长大后回家乡复仇的电影叫什么
《黑暗标靶》(2008) 幼年时,罗根曾亲眼睹全家人被杀,他被唯一的亲人——杰克叔叔救回,杰克曾是陆军的英雄,罗根从叔叔那里接受了系统的武术训练,不久即超过了杰克叔叔,他效仿叔叔也参加了陆军,很快从战场载誉归来,虽然过了很久,可罗根心中的“复仇之火”始终没有熄灭,他得知杀害他全家的仇人现在是…
《小男孩》是又一部讲述二战时期太平洋战场的深入人心的电影。一个8岁的小男孩由于发育或身体原因却只有4岁孩子的身高,除了父亲以外身边没有朋友,可这位美国父亲最终却因为要替自己的大儿子“London”(这特殊的名字背后似乎有导演刻意表现出的意味深长的关系)去参战,却在战争的过程中给家里带来了不好的消息,这位小男孩从一位牧师的手中收到一份任务表:除了去监狱探望一个人、去给一个无家可归的人提供住宿、去请一位朋友吃饭等之外还有牧师刻意加上的一条去和那位同村的日本人成为朋友。。。。
影片通过对小男孩在牧师所打造的童话下始终保持着自己能救出爸爸的信念,同时也代表着全世界人民始终坚信能够打败法西斯的决心,影片结尾为小男孩的爸爸安置葬礼是整个影片最让人伤感的地方,同时也代表着战争时期全世界在黎明前所度过的最黑暗的时刻。可最终的结局是美好的,小男孩靠着信念“移动”了山脉,同时以那颗载入全人类史册的“小男孩”原子弹炸在了日本上空,让人们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当然,我们一直期望的更美好的结局:战争胜利,小男孩的爸爸死里逃生最终圆满。
影片最难能可贵的地方,是批判了美国平民对日本平民的偏见与狭隘认知,就冲这一点,中国的抗日神剧与本片的差距可见一斑。说到这里,我不得不吐槽中国抗日神剧,不仅仅那裤裆藏雷,手撕鬼子的离谱情节,还因为它所引领的思想本身就存在极大的缺陷:外国抗战剧,无论结果输赢,都让人看到了战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地狱般的可怕,而中国的抗战剧总是能获得最终胜利,并且永远打不够的样子“来啊,你们他妈都来啊,老子还没打够呢!”
以小孩视角切入战争,《小男孩》不是第一部,代表性的要属反应911事件的《非常响 特别近》,但《小男孩》每个角色总能和当时战争时期的人们的精神相联系:小男孩的信念、父亲的乐观、牧师和日本人的善良、小男孩母亲的忠贞……这一切都使得影片仍然能给人带来无尽的心意与感动。
到最后小男孩依然没有长高个子,但是我们也不必为此感到遗憾或悲伤,导演也许是在从另一个角度寄托着永远和平的愿望:我们不希望那颗毁灭一座城市人类的“小男孩”再次长大,我们不希望那给无数人类带来灾难的战争硝烟再次笼罩。
战争没有胜利,只有无法挽回的悲伤和失去。
标签: #日本综艺节目打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