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电台王林

www.0471tv.com 4 0

《万国公报》是一份怎样的报纸

中国近代有两份名叫《万国公报》的报刊!一是1868年9月5日在上海由林乐知等传教士创办的一份刊物。同时也是一份对中国近代发展影响巨大而深远的刊物之一。 二是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之后不久,也创办了一份报纸名为《万国公报》。

齐鲁电台王林 - 真时天下


先说一下 维新派报刊《万国公报》,1895年8月17创刊在北京创刊,康有为、陈炽等负责筹募经费,康有为的两大弟子梁启超、麦孟华担任编辑,这是我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报名与英国、美国传教士所办之报相同,因为上海广学会编的《万国公报》在政府官僚中行销有年,故袭用其名,以利推广。《万国公报》每册有论文一篇,长篇则分期连载,除转载广学会和其他报刊外,撰文未署名,实际出于梁启超、麦孟华之手。

北京强学会成立以后,“先以报事为主”,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梁启超、汪大燮为主笔

这份刊物以宣扬基督教为目的,却因其刊登了大量介绍西方的文章,而对晚清中国的现代化萌芽产生了重要作用。

晚清时期,美国在华传教士林乐知创办了刊物《万国公报》


《万国公报》刊登的西学文章固然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其刊登的文学作品,亦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内涵。分析与解读这些作品,既能揭示其本身的特定意义及内涵,也能加深对《万国公报》这份刊物性质和特点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由于这些作品的创作主体是中国基督徒和传教士,因而通过这些作品我们能发现传教士与中国基督徒对文学的理解,其文学观念就蕴含于作品的形态与特色之中。而他们的文学观念及创作实践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中国文学的发展变革亦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

本文第一章是全面介绍《万国公报》这份刊物,使读者对其发生、发展与衰亡能有大致全面地把握。

第二章主要是对文学的内涵予以界定并据此梳理《万国公报》的文学作品。

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从内容和审美角度研究这些作品。第三章依据作品的宗教色彩,将其分为教义类作品和非教义类作品。

第四章分析《万国公报》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万国公报》文学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特征莫过于以中国传统文学形式传达西方基督教思想及其价值观。这一特征塑造了作品,也影响了其审美价值。

第五章要分析《万国公报》上具有较强文学性的非文学文本,如记述类、传记类文本。

最后一章则对《万国公报》文学作品的价值进行总体评价,并概括其内容、形式、观念的意义。

《万国公报》作为晚清的一份教会创办报纸,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个晚清“大V”的发展历程。

说《万国公报》就不得不说它的创办人:美国传教士林乐知。晚清那时候,各国的教会都纷纷赶来,想在中国混成“大V”,林乐知就是其中之一。他在1860年来到上海,进行教育文化之类的工作。

林乐知的工作积极性还是很高的,他想到了创办报纸进行教会宣传,所以在1868年的创办了《教会新报》。这份报纸开始的时候只是宣传教会的内容,基本上没有什么阅读量……

所以开始的时候满怀信心,阅读量上不来,林乐知赶紧改名,从《教会新报》变成了《万国公报》。林乐知还敏锐的感觉到,也许是自己选择的“发文领域”有问题,所以适当的扩展了内容,加入了一定量的时政新闻和科学知识。

但是,小号毕竟是小号,想凭着这些内容吸粉,还是很困难的。坚持到1883年的时候,林乐知看着少得可怜的粉丝量,又瞅了瞅自己一堆要忙的工作,忍痛“停更”了

这一停,就是4年时间。1887年的时候,英国传教士韦廉臣在上海创办了同文书会,这是一个大的出版机构,林乐知也加入进来了。

同文书会知道了林乐知搞过一个《万国公报》,觉得这个号虽然没啥粉丝,但毕竟是个老号,决定帮助林乐知接着搞下去。

于是,《万国公报》接着更新了。这次走的是精品路线,每月一更,主要吸引中国官僚士大夫作为粉丝。内容嘛,自然是倾向于新闻、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最火爆的时评。

中日甲午战争发生之后,这个热点话题立马被《万国公报》抓住了。对于这场战争的报道和评论,引起了大量的关注,粉丝量大增。

一个“大V”就这么诞生了,他的粉丝有很多加V认证的,比如光绪皇帝、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

所以《万国公报》影响了中国的一大批人,对清末的变法改革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万国公报》原名《教会新报》 1868年9月5日在上海创办 主办人是美国传教士林乐知 起初仅仅为了宣传宗教 后来因为经济问题逐渐演变为非宗教性质。是近代中国发行最久 影响力最大且在中国发行量最大的一种报刊

回答者: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张晶

《万国公报》是晚清时期教会创办的报纸中最具有影响的,也是存在时间最长的。它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对于晚清知识分子的思想启蒙产生了重要作用。

林乐知

林乐知是美国监理会的传教士,他在1860年来到上海,先后供职于上海广方言馆、江南制造局等,主要进行教育和文化工作。1868年,林乐知在上海创办了一份报纸《教会新报》,该报每周一期,内容主要是传播教义,但发行量很小,并不是很成功。1874年,《教会新报》被改名为《万国公报》,仍然是每周一期。改名之后,林乐知将多数版面用于报导新闻,希望将《万国公报》的受众扩大到社会的各个阶层。《万国公报》主要包括时政新闻、宗教宣传、自然科学知识等内容,但销量仍然不佳,读者仅限于少数基督教徒。1883年,林乐知因为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他自己创办的中西书院的经营上,因而无暇抽身办报,导致《万国公报》不得不暂时停办。

韦廉臣

1887年,英国传教士韦廉臣在上海创办了文化机构同文书会(后改名为广学会),林乐知也加入其中。次年同文书会决议重新发行《万国公报》。1889年,《万国公报》重新开始发行,林乐知负责主持,但此时《万国公报》已经成为同文书会(广学会)的机关报纸,改为每月出版一期。新的《万国公报》主要的目标读者是官僚士大夫,期望通过《万国公报》影响中国的统治阶层。与此前相比,《万国公报》既包括新闻、自然科学知识等,又增加了时评。

《万国公报》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的官僚士大夫终于开始觉醒,《万国公报》的撰稿人趁此时机积极报导和评论甲午战争,引导中国士大夫向西方学习进行变法改革。《万国公报》在甲午战争后逐渐受到士大夫们的青睐,发行量逐年增加,《万国公报》发展到它的顶峰。1907年,随着林乐知去世,《万国公报》也不再发行。

《万国公报》在19世纪的最后十年影响力很大,从光绪皇帝到李鸿章等封疆大吏,再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都是其读者。《万国公报》不仅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也对于戊戌变法及清末新政等晚清的变法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滕静静主编:《近代报刊丛话》,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

杨代春:《﹤万国公报﹥与晚清中西文化交流》,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王林:《西法与变法:﹤万国公报﹥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版。

个人简介:张晶,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季我努学社青年会副会长,从事季我努学社影像中国史方面相关工作。曾参与学社重大项目李顿调查团资料整理工作和南京大屠杀期间外籍侨民史迈士的撰写工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季我努学社头条号(搜索季我努学社)及季我努学社微信公号(名称季我努学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学社系国内著名的历史学民间学术社团,已出版中国近现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万字,代表作为《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中国抗战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第一辑5卷,第二辑已出1卷)。其创办的季我努沙龙系国内最著名的公共历史讲座。

标签: #齐鲁电台王林

上一篇当前文章已是最后一篇了

下一篇当前文章已是最新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