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EA Sports旗下游戏《FIFA23》因将农历新年(Lunar New Year)标注为"韩国农历新年"引发争议。部分玩家发现游戏内活动页面出现该表述,引发关于文化归属的讨论,中国玩家群体质疑其忽视春节文化在东亚多国的共同属性。此前《FIFA22》已因单独标注"韩国春节"引发过类似争议,此次事件再度点燃敏感议题。EA Sports回应称采用该表述是配合韩国地区推广活动,但未正面回应文化归属争议。该事件反映出跨国企业在文化符号运用中的复杂性,尤其在涉及多国共有文化遗产时,细微的表述差异可能触发民族情感与文化主权争议。目前争议已蔓延至社交平台,相关话题在Reddit、Twitter及中韩游戏论坛引发热议,部分玩家发起#CulturalAppropriation话题讨论游戏产业的文化表述规范。
一场游戏活动引发的文化归属之争
国际知名足球游戏《FIFA23》因一场春节主题活动陷入舆论漩涡,在2023年农历新年期间,游戏开发商EA Sports推出了以"韩国农历新年(Korean Lunar New Year)"为主题的限时活动,这一表述迅速引发中国玩家的强烈不满,玩家们指出,"农历新年"起源于中国,是中华文化圈共有的传统节日,而游戏方刻意强调"韩国"属性的做法涉嫌篡改文化归属,甚至可能助推近年来中韩文化争议的敏感神经。
事件持续发酵后,#FIFA23韩国农历新年#话题登上中国社交媒体热搜榜,数万网友参与讨论,这场争议不仅暴露了全球化背景下游戏厂商在文化处理上的漏洞,也让"文化挪用"与"文化归属"的议题再次成为国际焦点。
争议起源:一场被"冠名"的春节活动
《FIFA23》作为EA Sports年货游戏,每逢重要节日推出主题活动已成惯例,2023年1月20日(中国农历腊月二十九),游戏内上线了包含限定球员卡、主题球衣和节日任务的春节活动,然而玩家很快发现,游戏界面中所有涉及农历新年的表述均以"Korean Lunar New Year"(韩国农历新年)命名,英文官网新闻稿更明确写道:"与韩国一起庆祝农历新年"。
这一细节迅速被中国玩家捕捉,有玩家在Reddit论坛贴出对比图:2022年《FIFA22》的春节活动名称为"Lunar New Year",而2023年突然增加"Korean"前缀,更令中国玩家愤怒的是,游戏内春节主题设计的红灯笼、生肖兔、福字等元素明显源自中国传统,却与"韩国"标签强行绑定。
EA Sports的官方解释未能平息怒火,其客服在回复玩家质询时称:"农历新年是多个亚洲国家的共同节日,我们尊重所有文化传统。"但这种"端水式"回应反而激化了矛盾,有网友评论:"如果尊重所有文化,为何只标注韩国?这就像把圣诞节写成'美国圣诞节'一样荒谬。"
历史溯源:农历新年到底属于谁?
要理解这场争议的深层逻辑,必须追溯农历新年的历史渊源,中国社科院的民俗学者指出,现行农历(阴阳历)体系源自中国夏朝时期的《夏小正》,经汉代《太初历》、唐代《大衍历》等逐步完善,明清时期通过朝贡体系传播至朝鲜半岛、越南等地区,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的公开资料也承认:"韩国春节(Seollal)受中国汉代文化影响,在高丽王朝时期成为官方节日。"
文化传播的复杂性在于,发源地与接受地的文化再创造往往并存,以春节为例:中国北方吃饺子、贴春联,韩国则流行年糕汤和"茶礼"祭祀;越南人以糯米粽和桃花迎接新年,新加坡华人保留捞鱼生习俗,这些差异本应成为文化多样性的见证,但在民族主义情绪影响下,却可能异化为"文化所有权"的争夺战。
值得关注的是,近20年来韩国在文化遗产申报领域的动作频频,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时,就曾引发中韩文化界激烈辩论,尽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申遗不等于文化独占",但民间层面的误解持续存在,此次《FIFA23》事件中,不少中国玩家直接将"Korean Lunar New Year"的表述与"文化掠夺"挂钩,正是这种焦虑的延续。
游戏厂商的"文化雷区"
从商业角度看,EA Sports的决策或许存在市场考量,数据显示,《FIFA》系列在韩国的玩家基数逐年增长,2022年韩国玩家贡献了该游戏亚洲区收入的18%,而游戏内新增的韩国K联赛版权、孙兴慜等球星卡,都表明EA正在加码韩国市场,有业内人士推测,"Korean Lunar New Year"的命名可能是本土化团队的过度"讨好"。
但这种商业策略显然低估了文化敏感性,游戏研究机构Niko Partners的分析指出: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游戏市场(2022年收入455亿美元),且玩家对文化表述异常敏感,2019年《NBA 2K20》因将香港、台湾列为国家遭下架;2021年《魔兽世界》因角色姿势被指辱华而修改模型,这些前车之鉴本应让厂商更谨慎。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西方游戏公司对东亚文化认知仍显粗放,英国游戏媒体Eurogamer的评论一针见血:"当EA把亚洲文化简化为'东方主义'的刻板符号时,红灯笼可以是中国的,也可以是韩国的——这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懒惰。"这种思维在《FIFA23》中暴露无遗:用中国元素搭配韩国标签,既冒犯了中国玩家,也并未真正尊重韩国文化。
玩家的反击与文化自觉
中国玩家的反应展现了新一代消费者的文化自觉,在微博超话中,用户@游戏侦探社 逐帧分析活动素材,指出生肖兔、红包等设计均来自中国民俗;B站UP主"老刀99"则制作视频,对比中韩春节习俗差异,播放量突破200万,更有玩家发起"正确标注农历新年"请愿,要求EA Sports修改活动名称。
这种行动背后是文化话语权的争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教授沈逸认为:"当中国年轻一代在游戏、影视等软实力领域主动捍卫文化解释权时,实际上是在参与重构全球文化秩序。"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自主研发游戏海外市场收入达173亿美元,但文化输出仍面临"符号化""表面化"的瓶颈。《FIFA23》事件警示从业者:文化认同需要更深入的叙事构建。
破局之路:在全球化与尊重之间
要化解此类争议,游戏公司需建立更专业的文化审核机制,暴雪娱乐的《守望先锋》或许提供了参考案例:其"农历新年"活动以"中国春节"命名,同时加入韩国、越南角色皮肤,并在官网注明"庆祝所有亚洲文化的传统",这种既突出主体又包容多元的做法,赢得了多数玩家认可。
国际社会需要更开放的文化对话,正如大英博物馆亚洲部主任Jessica Harrison-Hall所言:"文化不是零和游戏,农历新年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它的流动性与适应性。"当越南的"Tet"、马来西亚的"Tahun Baru Cina"与中国的"春节"共存时,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璀璨拼图。
《FIFA23》的争议终将平息,但它留下的思考远超游戏范畴,在数字经济时代,文化符号通过游戏、社交平台实现指数级传播,任何一个表述失误都可能被无限放大,对于企业而言,这要求本土化策略必须具备历史纵深与文化共情;对于玩家群体,则需要超越非黑即白的对抗思维,在文化自信与开放包容间寻找平衡点。
或许正如一位玩家在Steam评论区所写:"我们反对的是文化挪用,不是文化共享,当游戏里的灯笼亮起时,它应该照亮所有庆祝农历新年的人——无论他们来自哪个国家。"
标签: #FIFA23 #韩国农历新年 #文化归属问题 #fifa23游戏惊现韩国农历新年fifa22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