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在中设协建筑设计行业网组织的“建筑设计企业数字化转型圆桌对话”网上公益直播中,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建筑分会智慧城市和建筑研究推进工作部秘书长张玮斌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建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全胜进行对话交流。
徐董从宏观发展层面阐述了设计企业数字发展的必要性和发展大方向,他介绍了北京建院数字化发展的三步路的历程,并鼓励中小设计一样可以通过项目实践成功向数字化发展转型。
01
张玮斌:北京建院在数字化时代对科技创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请问徐董数字化时代的建筑设计企业如何进行科技创新?
徐全胜:北京建院是一个专注建筑设计的设计企业,建筑设计企业的数字化创新的起点还是基础的建筑设计。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中国的BIM水平达到了很高的层面,也开始全面地应用,发展到现在它应该是支持相关数字科技创新的底层技术。就像是1991、1992年我们开始使用了电脑画图,有了 Autocad、有了MapStation、有了天正,现在可能是软件硬件的升级,它还是支撑着我们建筑设计的主要的辅助设计手段,所以它是底层技术。
说BIM是底层技术是因为它有两个导向作用:
其一,BIM是建筑设计自身创新。实现更好的、更完美的、更科学的设计,有了这个好的方法,我们的创新就能够很好地实现。
其二,BIM是协同设计平台。各专业,包括甲方、乙方、施工方、供货商、主管部门在一个平台上。北京建院参与设计的北京环球影城9月1日试运营, 9月20号正式开园,这个项目由不同国家的设计团队利用国际专线在线协同正向BIM设计。所以建筑设计自身的创新,需要协同的正向BIM。
这些年一系列的国家文件、住建部、相关部委文件也都提到了真正的BIM技术支撑着建筑行业数字化创新,是底层技术。因为产品、材料、设备、设施、施工、运维都在数字化,所以建筑设计所采用的正向BIM技术不仅是“建筑设计”的底层技术,也是“建筑业”的底层技术。其实有一个共同的标准就是共同的数字和智慧标准,数字化施工、智慧工地、智慧二次设计、智慧安装,所以通过这些大家共用一个数字智慧的语言把建筑行业串起来了,这也是创新的基础。
建成的建筑有可能因为数字化、社会整体的数字与智慧的发展,由建筑真正开始走向了数字智慧建筑、数字孪生,它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或者数据上的。就像智能汽车一样,因为制造业比建筑业先行一步,蔚来汽车、特斯拉汽车现在可以自动驾驶;他们又在发布人工智能芯片,每一辆汽车具备了学习的能力。机器人最开始是按指令去做一些工作,但随着迭代、随着数字化的运转,它可能会自己针对简单问题或者复杂问题形成解决方案,这就是人工智能。建筑由现在的“智慧建筑”向“人工智能建筑”发展,这就是建筑业的数字化创新发展方向。
北京建院的数字化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电脑化,最早进入的是人力和财务;
第二阶段是信息化,因为有门户网站。北京建院当时找了七八个数字类的服务商(都非常强)做了人力、财务、科研、项目管理、科技质量等很多的系统。
过去都是在门户上去做开发,现在进入了数字智慧化,叫ERP或者BIP。我们请了用友(中国一个自主软件的公司)来做企业信息化提升。
第一步,无纸化办公。简单地说是打破信息孤岛,让这些系统能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我们请用友、浪潮这些专业的数字化公司来实施,先让他们了解北京建院建筑设计的特点,如何用信息化来打工。接下来北京建院提出来企业管理要全面以数测智慧的要求,改变流程和工作模式。真正数字化带来的是一种变革,不仅仅是比传统方法跑得更快,它可能就是由四匹马的马车向汽车的转变,是一种质变。我们管理所实现的目标是不变的,但管理的过程却因为数字智慧的发展发生了改变。
第二步,用数字企业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模式。我们要根据已经有的数字智慧的企业管理方法来改变我们的思维、改变我们的流程,其实是模式再造。就像BIM,它改变了我们的设计流程和方法。所以现在就进入这个阶段,真正地让北京建院成为一个数字企业。
第三步,通过数字化平台形成业务和企业治理的融合和协同。实现数据通、业务通、管理通。比如营销工作,一边涉及到主业,一边涉及到企业管理;还有人力资源、科研等相关工作。使业务治理和企业治理通过数字技术融为一体,变成一种智能的企业,这是下一步北京建院的目标。
02
张玮斌:北京环球影城BIM正向平台是怎么搭建的?用了哪些软件?北京建院设计团队取得哪些成果?投资多少?业主为此付了多少钱?
徐全胜:具体的细节甲方和具体设计团队更清晰,在这里我就比较概念性地说一下。
第一,业主方搭建的这个平台。环球影城的业主非常有经验,全球在线协同是他的一个基本工作方法。
第二,用了亚马逊云。同时用的是BIM360 的云平台,Autodesk。不只是建筑设计,相关的协同全在上面,包括还有电影、动画。因为Autodesk公司是全世界最大的设计软件公司,工程只是它的一部分,其实它还有其他的动画、声学、模拟、电影这些东西。
环球影城是一体化运作,参建各方都参与其中。全球有38家分包单位在同一个模型上24小时无缝合作,而且是全专业全部图纸用Revit出图,这在北京建院还是第一次。
业主方有一本非常完善、全面、深入、高标准的BIM执行手册,不仅是设计,就是为环球影城这个项目制定了一套BIM执行手册。这样保证大家都是在同一个标准、同一个体系、同一个话语权上来做正向BIM。北京建院为这个项目做了非常大量的、艰苦的培训工作,在设计的初期一直在学习培训,在项目实践过程中最终全面掌握了这个技术。大家都说正向BIM难,其实下定决心用也没有那么难。
我认为北京环球影城的BIM平台有两个重要成果:
第一,实现了设计与施工的完美配合。通过三维扫描实时来检测工程的进度,实现了设计、管理、施工协同;同时也可以校核施工的结果与设计上是否存在差异。BIM平台不仅仅是设计、出图,它实现了工程全过程的管理。
第二,实现了无纸化办公。无纸化办公采用的是常用软件Blue BEAM,做到了全球审图,业主方、设计方、施工方、分包方、顾问公司等共用这个平台,理论上说是无纸化的。设计成果是三维交付,只打了一个Prep Office(一套事先浏览的图),剩下的全在电脑上了,它的优势是各方协同,无纸化符合低碳环保协约,同时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
03
张玮斌:中小设计院如何切入数字化?切入点在哪儿?
徐全胜:大院、小院其实一样,都是做建筑设计。因为设计院无论大小,目前还是拼基层团队的实力,也是因为有了数字化工具,集团优势才刚刚开始体现。设计院不管多大,它的基本单元还是项目,一个项目可能20人、30人或50人。以数字化的项目管理和设计为切入点,大院小院都必须面对的第一个问题。
从北京建院的发展来看,第一步是用Revit做设计,第一个项目是济南体育场,至少二十年前了。第二步是参数化设计,就是只能用参数化设计才能完成的这些复杂建筑,做了三维、带了数据库,同时也有一些现代化的模拟。第三步是全专业正向BIM协同,比如环球影城、国会二期、大兴新机场。所以我想,中小院先从项目抓起,先用Revit做设计,争取逐步实现协同,然后再正向BIM。先建立三维正向BIM设计的工作方法和概念,让员工进入数字化的频道。
来源|中设协建筑设计分会
本文来源于中设协建筑设计分会,作者徐全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科技创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