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创新新成就,科技创新工作实现良好开局

0471tv.com426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科技创新工作实现良好开局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科技创新工作实现良好开局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这一年,我国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创新的“脉动”尤为强劲。

放眼“深蓝”,“海牛Ⅱ号”钻机钻出231米的新纪录;遥望星空,海洋一号D卫星和海洋二号C卫星“闪耀”星河;挺进山川河流,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里,浪花飞溅、电流穿梭,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功率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投产发电……这一年,我们也在与病毒的抗争中,为生命挣得尊严,我国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联合治疗药物——安巴韦单抗与罗米司韦单抗的获批,为患者赢得长达10天的黄金救治期……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创新是不竭动力,科技自立自强是时代使命。

“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商业运行

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跻身世界前列

上万名建设者常年奋战,5300多家设备制造企业大力协同,自2015年5月开工以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便开始了“加速跑”,并终于在5年多后交出成绩单。

1月30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我国在三代核电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前列。

“中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之后真正掌握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中核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余剑锋说,作为中国高端制造业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华龙一号”是当前核电市场上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核电机型之一。

由科技自立自强“打底”产生的一系列数据,可以为“华龙一号”这一地位做注脚:设计寿命为60年,反应堆采用177堆芯设计,堆芯设计换料周期18个月,创新采用“能动和非能动”相结合安全系统及双层安全壳等技术,在安全性上满足国际最高安全标准要求。“华龙一号”首堆所有核心设备均已实现国产,所有设备国产化率达88%,完全具备批量化建设能力。

2021年是科技创新的新元年。

年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科技创新、消费升级、产业升级成为下一个5年的关键词,而这通通都指向高端制造。高端制造业的赛道会很长,我国目前的发展战略,以5G、人工智能、芯片等为代表的高科技领域有望成为未来5-10年投资的优质赛道。

十四五”开局之年,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从“搭框架”向“强功能”迈进。大力发展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新型研发机构是其中一个重要抓手。

放眼黄浦江畔,李政道研究所、量子科学中心、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树图区块链研究院、朱光亚战略研究院等数十家代表世界科技前沿发展方向的新型研发机构已启动建设并加快发展。“十四五”时期,这些研发机构“新物种”将进一步释放体制机制优势,激发科学家创新活力,成为强化上海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的“科创新地标”。

在市科委支持下,本报近期推出“探访上海科创新地标”系列报道,带领读者走进这些与众不同的研究机构,捕捉创新前沿脉搏,聆听它们在上海拔节生长的声音。

在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庆描绘中心未来发展蓝图时,记者脑海中不断浮现出一幅大脑连接图谱的画面:当一个“神经元”亮起,链路像潮水一般不断点亮新的神经节点,最终整张网络星星点点。将大脑中的“神经节点”映射到创新网络,明暗交替的“星点”就是数不清的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中介和企业。

作为国家重点布局建设的三个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之一,今年6月,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上海揭牌。本月,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的中心总部在张江全新启运。

“这是一个站在长三角乃至全国层面上,去考虑如何配置全球创新资源的创新机构。”在刘庆看来,要建好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这支国家重要战略科技力量,将其打造成助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必须先把“为什么要做、怎么做、做成什么样”这三个基本问题想明白。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科技创新工作实现良好开局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科技创新工作实现良好开局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