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在科技创新中再出发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在科技创新中再出发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其一,瞄准主攻方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是我国科技创新的战略主攻方向。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还有许多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科技创新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既要抓紧推进能够快速突破、及时解决问题的技术,也要提前部署属于战略性、需要久久为功的技术,通过创新突破我国发展的瓶颈制约。
其二,优化资源配置。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对于科技创新至关重要。只有狠抓创新体系建设,进行优化组合,才能克服分散、低效、重复的弊端,解决体系布局、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总体绩效等方面的问题。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要发挥高校在科研中的重要作用,调动各类科研院所的积极性。
其三,推进自主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集中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确保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
其四,建设人才队伍。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必须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要面向世界汇聚一流人才,吸引海外高端人才,为海外科学家在华工作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环境条件;要依靠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完善科技人员绩效考核评价机制,营造有利于激发科技人才创新的生态系统,释放科技队伍蕴藏的巨大创新潜能。
十四五”开局之年,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从“搭框架”向“强功能”迈进。大力发展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新型研发机构是其中一个重要抓手。
放眼黄浦江畔,李政道研究所、量子科学中心、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树图区块链研究院、朱光亚战略研究院等数十家代表世界科技前沿发展方向的新型研发机构已启动建设并加快发展。“十四五”时期,这些研发机构“新物种”将进一步释放体制机制优势,激发科学家创新活力,成为强化上海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的“科创新地标”。
在市科委支持下,本报近期推出“探访上海科创新地标”系列报道,带领读者走进这些与众不同的研究机构,捕捉创新前沿脉搏,聆听它们在上海拔节生长的声音。
在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庆描绘中心未来发展蓝图时,记者脑海中不断浮现出一幅大脑连接图谱的画面:当一个“神经元”亮起,链路像潮水一般不断点亮新的神经节点,最终整张网络星星点点。将大脑中的“神经节点”映射到创新网络,明暗交替的“星点”就是数不清的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中介和企业。
作为国家重点布局建设的三个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之一,今年6月,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上海揭牌。本月,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的中心总部在张江全新启运。
“这是一个站在长三角乃至全国层面上,去考虑如何配置全球创新资源的创新机构。”在刘庆看来,要建好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这支国家重要战略科技力量,将其打造成助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必须先把“为什么要做、怎么做、做成什么样”这三个基本问题想明白。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在科技创新中再出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在科技创新中再出发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