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农村,人去世为什么要烧七个七?各个七有什么讲究吗
在农村,人去世为什么要烧七个七?各个七有什么讲究吗
人死后要烧七个七,也被称为“做七”,这是流行于我国各地的一种丧葬习俗,即每隔七日要设斋祭奠死者,共七七四十九日。
关于做七的最早记载,在南北朝的北齐时就已出现,至少有1400多年历史。那么人死后为何要烧七个七?主要的说法有两种。
一是佛法之说。这种说法来自于南北朝时期关于做七的相关记载。一些研究者认为,做七与南北朝时佛法中的生源说有关系。
生源说认为,人生有六道轮转,在生死之间以七日为一期,若七日到达时,仍未找到生源,则会出现第二个七日,依次循环。
直到第七个七日,死者则必然会生于一处。这种说法来自于大乘佛法唯识学派的《瑜伽师地论》,这是玄奘取回的重要典籍。
在做七的过程中,每隔七日要举行超度、祭奠。从这点来看,做七是佛法生源说催生出的一种习俗,大约成型于南北朝时期。
我们经常也能看到,有些人家做七时,往往会请僧人来做佛事,为亡者超度。从这个方面也可以看出,做七与佛事间的关系。
二是道家之说。做七时除了有僧人做佛事外,有些地方也会请道士诵经,民间的一些做七习俗与道家的地狱之说非常的吻合。
这也是做七源于道家的一个旁证,从清人赵翼的记载可知,做七习俗起于北魏,与道家在炼丹拜斗时的七七四十九日有关系。
据史料记载,宋仁宗赵祯驾崩后,朝廷就以道士诵经的方式来做七祭奠。可见宋朝做七大多与道教有关,赵宋一朝尊崇道家。
除这两大说法外,还有一些民间的说法,主要是一些魂魄之说。还有人提出,做七可能与周朝虞祭有关,即使亡灵得到安息。
当时对祭祀等级有严格的要求,只有诸侯在每次虞祭时才能以七日为期。在礼崩乐坏之后,七虞之礼被僭越,后流传至民间。
对于做七的来源和目的,目前说法很多,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
各地的做七都有哪些讲究呢?总体而言,做法都大同小异。即人死后,在头七要设灵供祭,每日哭拜,每隔七日要设斋祭奠。
在大部分地区,头七要由儿子为死者设灵座焚纸钱,并请僧人诵经,二七时要请道士还受生经。三七、四七可以由外甥来做。
五七通常比较重视,也是由亲属来做,各地略有区别。六七则由女儿备酒饭,无女者由侄女代替。七七也称断七,诵经除灵。
每逢七日要在家中点灯、焚纸、烧香来祭奠。孝子在百日内不能剃头刮脸,也不能赴宴饮酒。服丧期满,要到坟前祭奠换孝。
遇丧人家,当年春节时一般不贴红春联,只贴黄、绿纸对联。在广东一带,五七必须由外嫁女来操办,无女则由外嫁侄女做。
头七、三七、五七、七七被称为“大七”,这一天外嫁的女儿和媳妇们,都要争取第一个回家来做七,这一习俗被称之为“走七”。
在江浙一带,做七一般由女婿来主持。杭州地区在五七的前一夜,都流行搭望乡台。台上会放置死者的衣服,衣服上罩着伞。
天亮后,丧家会将纸花等物品焚烧,被称为"化库"。断七仪式都很重要,会有僧人道士来诵经,完事后子女用常服替换丧服。
在福建一带,不少人家只做头七和断七,漳平地区不做四七。在宁德还有呼七习俗,孝男孝女在头七跪在大门口将饭碗打破。
三七也由出嫁女偕女婿操办,并请僧道诵经,旧时还要请戏班。五七由孝男祭奠,仪式比较隆重,漳平还要举行“偿还”仪式。
七七时除去孝服,换上常服,女性在头上裹一麻布,男性在衣襟别一黑纱。做七时的贡品都是单数,点菜不点单就是这原因。
综上,做七习俗是一种古老的民间丧葬习俗,关于起因说法很大,但目的都是为祭奠死者,各地做七的习俗也有不同的讲究。
烧纸是一种祭祀和悼念形式。生活了几十年的亲人,突然离逝而去,人们肯定悲动万分,难舍难离。所以从烧下炕纸以后,还要烧浮三纸(未安葬的第三天),安葬后烧七七纸,以作追思。随后烧五十、百日、周年纸,一至三周年。时间从天天烧到七天一烧,再从五十天到一百天,再到一年,让人们慢慢地从痛苦中走出来,慢慢地淡化!
在农村,人去世为什么要烧七个七?各个七有什么讲究吗?
说到这人去世后为什么要烧七,不禁想起有人说的:人这一辈子无非就是生与死两件大事,有人说,这人出生后,就得用一生的时间去准备死。所以说农村人对于生死这两件事看得比较重,尤其是死。
农村人去世之后,要烧七的习俗据说是源自古代人们对于佛教中六道轮回的说法。阳世的亲人每隔七天为死者烧一个七,共七七四十九天。相传每七天为一限,逝者在阴间寻找生缘,以求再次投胎轮回。七天不行便等下一个期限,待到七七四十九天期满,必能寻到一生处轮回。而阳世亲人则每七天一上坟祭奠,为逝者烧纸送钱,打点盘缠等,以供逝者在阴间花销。所以,这千百年来烧七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烧七的讲究
我们胶东农村,人一死,便要先烧"倒头包袱″,上面写上逝者的生辰八字及去世时间在院子内焚烧,然后去土地庙"报庙″,算是在土地爷那里点上了卯,报上了阴间的"户口"。然后是第二天晚上"送盘缠",送盘缠的时侯要扎"纸马″,以供逝者路上当脚力使用,三日后出殡下葬。
从逝者去世那天起,每七天为一个七。第一个七称为"头七″,农村人一般按星期计算,如果说逝者是周日去世,那么头七便是下个周的周六。以后的每个七都是周六烧,直到烧完七个七为止。所以七七也叫"遍七",是指都烧遍了的意思。
农村人将头七、三七、五七看得较重,而二七、四七、六七、遍七较淡。而头七、三七、五七中,五七又最为隆重,也要扎纸马等大件在祭祀时焚烧,同时宴请曾经帮过忙处理后事的亲戚朋友及街坊邻居。
农村人认为,逝者在烧头七时尚未离去,所以有一些幼儿能从坟头的茔门处看到逝者。而这逝者头七也能"记人″,他(她)留恋人间的亲人,更惦念前来烧七的每位亲人,而且巴望这些人每个七都能到坟前来。
而农村人有个讲究,每人要留一个七,不能全烧遍了。所以这二七时一般女儿不去,儿子去烧烧完事,而六七则儿子不去,女儿前往。等到遍七烧完,这近期的七才算告一段落。
如果逝者在这七个七当中,有一个七正逢农历初七、十七或二十七,那么这人在阴间的"罪过"就比较重。按农村人有话,叫"天七",亲人便要在这天用白纸做成与逝者年龄相同数量的三角纸旗,烧七时插到死者坟头上,以期抵消逝者的"罪″。
除了七个七外的祭日
胶东农村除了这前期的七个七以外,还有烧百日、一周年、二周年、三周年及生日等要烧。这其中又以三年为最大,也要宴请宾朋。
不论是哪个七,这孝子孝孙都应在坟前磕头施礼。过去讲究三拜九叩,礼数特别繁琐,有时候就是让咱看上几遍,也学不全。而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却十分讲究,什么"人三鬼四″都要遵循。不过现今很多地方也都从简了,因为十分懂得人也不是很多了。
等到三周年烧完之后,以后上坟拜土就是清明节及十月一了。
每一个地方,在丧葬习俗中肯定会有所不同,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很有道理。传统的习俗不能丢,但丧事从简也更应该提倡。烧七是对先人的一种纪念,但借烧七的由头大摆宴席,大吃大喝之风则应该扼制。文明祭祀,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应从我做起,将具体的做法落实到位。
标签: #老人天气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