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这座山水之城的数字版图上,华龙网犹如一艘破浪前行的旗舰,用22年时间完成了从传统新闻网站到新型主流媒体的华丽蜕变,作为国务院新闻办批准的首批省级重点新闻网站,这家由重庆市委宣传部主管的媒体平台,不仅承载着巴渝大地的发展记忆,更在媒体融合大潮中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转型路径。
破茧:从网络门户到全媒体生态2000年的那个春天,当互联网浪潮开始拍打中国海岸时,华龙网应运而生,这个最初以"重庆新闻门户"定位的网站,在创站初期就展现出敏锐的新闻嗅觉,2003年非典期间,华龙网率先开设专题报道,单日点击量突破百万,创造了地方网站的流量奇迹,2010年获得国家一类新闻网站资质后,华龙网开始构建覆盖PC端、移动端、户外终端的传播矩阵。
转折发生在2014年,随着"重庆"客户端的正式上线,华龙网开启了移动优先战略,这款集新闻资讯、政务服务和民生功能于一体的超级APP,在三年内实现用户突破千万,日均活跃用户超过80万,华龙网在社交媒体平台布局了包含微博、微信、抖音等20余个官方账号,形成了"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端传播"的内容生产模式。
智变:技术驱动下的媒体创新在渝北区光电园的华龙网总部,5G直播车、XR虚拟演播室、AI内容生产平台等智能设备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2019年投入使用的融媒体技术中心,集成了大数据分析、智能推荐、舆情监测等系统,实现了内容生产全流程的数字化改造。
最具代表性的是"华龙AI主播"项目,通过深度学习技术生成的虚拟主持人"小华",不仅能够24小时不间断播报新闻,还能根据用户画像进行个性化内容推荐,在2022年重庆智博会期间,AI主播累计生成报道视频300余条,触达用户超2000万人次。呈现方式上,华龙网率先尝试了VR新闻、H5交互报道等创新形式,2021年推出的《穿越百年·重走成渝铁路》融媒体产品,运用三维建模技术还原历史场景,让用户通过手机就能体验铁路建设的艰辛历程,该作品获得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融合创新一等奖。
深耕:在地化服务的立体网络华龙网的转型之路始终紧扣"重庆基因",其打造的"区县融媒体中心协同平台",已接入全市38个区县融媒体中心,构建起覆盖城乡的新闻信息服务体系,在酉阳花田乡,华龙网的记者团队连续三年跟踪报道乡村振兴进程,推出的《云端上的脱贫路》系列报道带动当地农特产品销售额突破500万元。
政务服务平台的建设更彰显其服务效能。"重庆网络问政平台"累计办理群众诉求超过50万件,办结率达97.6%;"渝快办"政务服务板块接入事项超过2000项,真正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这种"新闻+政务+服务"的模式,使华龙网日均服务用户突破300万人次。
破圈:全国视野下的价值重构当媒体融合进入深水区,华龙网开始突破地域界限,其打造的"一带一路国际传播联盟",已与32个国家的媒体建立合作关系,2023年推出的英文频道"Discover Chongqing",通过海外社交平台向全球讲述重庆故事,单月最高浏览量突破800万次。生产领域,华龙网与头部互联网平台展开深度合作,与腾讯共建的"西部数字经济研究院",聚焦媒体智能化转型;与字节跳动合作的"山城创作者计划",培育出200余个本土优质自媒体账号,这种开放共赢的生态构建,让地方媒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向新:未来媒体的无限可能站在元宇宙的门口,华龙网已开始新的布局,2023年上线的"数字重庆"元宇宙空间,用户可以通过虚拟身份参与城市治理讨论;与重庆大学联合研发的新闻区块链系统,为内容版权保护提供了技术解决方案,在江津区开展的"5G+智慧乡村"试点项目,让村民通过AR眼镜就能查看农产品溯源信息。
但华龙网人清醒地认识到,技术永远是为内容服务的工具,他们坚持每年投入数百万元用于记者培训,建立"老带新"导师制度,确保新闻专业主义的传承,这种对内容价值的坚守,使得华龙网在各类新媒体榜单中始终位居省级新闻网站前列。
从铅字印刷到数字洪流,从地方门户到智媒先锋,华龙网的转型之路折射出中国媒体改革的壮阔图景,它用实践证明:传统媒体不是数字时代的恐龙,只要敢于突破创新,就能在融合发展中重获新生,当5G信号照亮武陵山的沟壑,当AI主播讲述着长江经济带的故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家媒体的进化史,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印记,在这条没有终点的转型之路上,华龙网仍在书写属于中国新型主流媒体的精彩篇章。
(全文共计1987字)
标签: #华龙网华龙网官网